武夷学院有一位"土着"教授,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武夷山是年青人的梦,中年人的诗,晚年人的家。武夷山,世界三遗产地,乌龙茶发源地,世界红茶的发源地,这里藏着多少武夷岩茶不为人知的秘密?
地貌"碧水丹山".中生代白垩纪初形成的武夷山脉,地质上称燕山构造运动。茶区自西向东单斜山体,海拔在200-450米。三十六峰和九十九岩,从植物学上考究,这些是每年南下冷空气不可替代的屏障。2000毫米降水量、热量带为茶树铸就了天然的温室。山体多"红层"构造。
同等纬度的生态典范。1987年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999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茶区80%的植被原生态系统形成一种协调的生物链,植、生物之间高度的平衡,具有极大的稳定性。
武夷山市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均温度18.5度,茶树的生长起始温度为10/'c左右。茶大叶种低临界为-6℃,中小叶种为-12℃到-15℃。因而相对喜暖怕寒是茶树的重要特征。武夷山温度、湿度稳定,昼夜温差大、不利于病虫害的滋生。
光照-云雾天气每年将近三分之一,将强光进行有效的过滤。武夷山茶区多沟谷坑涧,日照不足五六个小时满足了茶喜光怕晒的特性,特有的漫射光又能增加了茶叶的品质。岩上常年保持湿润,岩里表层下暗香涌动。造就了这里"中国乌龙茶王国"的地住。
空气-远离尘嚣。茶树是天地至清之物,由于充足的原始植被,有的地方高达十万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量,武夷山俨然是一个天然的氧吧。夏有岩崖和森林的遮阴,冬有大树和石壁阻挡冷风,这氛围让茶气韵含十足,厚重无比。气为生命之本啊!
土壤-乐土景区内约在8000万年前形成这紫红色层,土壤疏松孔隙度50%左右,23.83-29.47%的砂砾量。土壤通气性好,有利排水而质地较粗粘,适合茶树的生长。茶树有喜酸怕碱的特征,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PH在4.5-6.0之间,这种土地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矿质丰富养分肥力较高。
水分恣意充沛和暗流涌动。茶是喜湿怕涝的植物,武夷山湿度在80%左右,由于地势高差悬殊,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降水递增37-54.14毫米。这条件茶树细胞的原生质保持较高水分、芽叶嫩度高,有机物含量足,土层厚而疏松排水灵动,茶树"呼吸"真写意。
在武夷山,我们很少能够看到大片种植的茶园,最常见的是那些如盆景一样根植于山腰溪谷里的小片茶田,这些微缩景观就是良好生态的一个缩影。其典型的"头戴帽""脚穿鞋""中间有腰带"构成了武夷山生态茶园良好的原生态系统。
基因王国,武夷茶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长期的自然驯化,特征特性也不相同,长期以来,茶农和科研所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就地取材,选育了许多茶树良种。大自然把每丝阳光、每寸土壤、每缕空气和每滴水分都恰到好处地分布在山场四周的空间里,使茶种更加优质。
山场:找寻武夷茶其身后沉默的山峦和溪谷孕育的结果。武夷山风景区和茶区浑然天成,区内面积70平方公里,东至祟阳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黄柏溪。
山场-慧苑坑,玉柱峰北麓,海拔262m.茶种代表铁罗汉。坑里慧苑寺香火旺盛,寺里有位僧人叫积慧,茶技精堪,人长得健壮魁梧像一尊罗汉。有天他发现一棵茶树,那树冠高大挺拔,枝条粗呈灰黄色,芽叶毛绒柔软如绵并有股清香气,制作后兼具花果香,取名"铁罗汊".
慧苑坑是武夷山岩茶区中核心地带,坑长近二公里,土质优良,区域小气候小环境是正岩产茶区最优质的,造就了该区域的茶叶有卓绝的品质。1962年在坑里发现肉桂,现是众多岩茶的当家品种。早期铁罗汉最为名贵,宋朝的宫中斗茶是从铁罗汉开始的。该陈茶对身体有奇效。
山场-牛栏坑:天心寺东北边,北斗峰与曼陀峰的南麓,海拨238m.茶品种代表:肉桂、水金龟。牛栏坑茶山都在半山悬崖上,所产之茶香气饱满,齿颊生津。坑内涧水常流,柔风常抚,大风不往,朝阳夕晖,烈日不至,是岩茶的岩骨花香的家园。
山场-流香涧,玉柱峰与飞来峰的西麓,毗邻慧苑坑,海拔280m.茶品种代表:水仙。涧水流势趋向西北,倒流回山,其间一丛丛山惠、石蒲、兰花。一缕缕淡淡的幽香,时时扑鼻而来。山涧往北一折,即为清凉峡。茶生长这有流香之韵,令饮者过齿难忘。
山场-悟源涧:(清乾隆年间江西茶商捐资题刻)马头岩南麓,海拔342m.茶树品种代表:水仙,肉桂(马肉).三仰峰(717.7m海拔)诸多山头流出的小溪流汇集到马头岩,形成涧的源头,注入到山脚兰汤村,最后汇入了九曲溪。涧内老茶树众多,奇花异草,山泉水清澈甘甜。
山场-鬼洞:天心寺与慧苑寺之间,海拔284m.茶品种代表:水仙、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此处遍布青苔和蕨类植物,潮湿,人迹罕至,土质肥沃。小地域气候最优异,此孕育了许多武夷山的名丛,是最重要的名枞发源地。
山场-大坑囗,天心寺的东南边,海拨243m.茶品种代表:水仙、肉桂、名丛。一条横贯东西的峡谷,连接天心岩和崇阳溪的水系,坑涧内茶园广布,光照充足。大坑囗为九龙窠、倒水坑、天心岩一带的溪水干流,溪流也带来上流的肥沃土壤,养料充足,所以植茶树无需施以肥料。
山场-九龙窠,大红袍景区内,海拨326m.茶树品种代表:大红袍、石乳。峡谷形如九条龙,九龙之间呈现一座顶部略呈圆形的小峰峦,称为龙珠,故又称九龙戏珠。此处摩崖石刻有范仲淹、朱熹等历代名人的咏茶名诗词,陆羽后裔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的诗作。往东至永乐禅寺。
山场-竹窠,流香涧西侧,海拨351m.茶品种代表:水仙。一条优美的天然山间谷地。比起三坑两涧那些陕长的山涧,竹窠的地势更加低洼,被笑称为"肓肠"凝聚了许多天然肥料和水分,又避风排水,青苔滋生。水仙品种叶片特宽大,光合能力一流,茶品极佳滋味独领风骚。
山场-三仰峰,九曲溪第七曲,海拨717.7m.茶品种代表:老枞水仙。树龄近百年,因此峰为景区最高处,故地势险峻,采摘茶非常困难,产量有限故制作时多手工完成。水仙品种是乔木,滋昧绵厚,火工烘焙到点可以长时间存放,陈茶不仅气足韵足,更能保健对热病有特效。
山场-马枕峰,狮子峰的西南边,海拨361米,茶品种代表:肉桂。此峰周遭20余里穿云矗汉,其形似骏马。与三仰峰遥相对峙,地处景区的最南缘。此处肉桂品象丰富,从六十年代起该土着品种不断扩种繁育巳推广至景区大部分地域。此"马肉"一点都不逊色于马头岩的"马桂".
武夷菜茶(奇种)有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原主要分布岩茶产区(现仅少量种植,名枞,单枞例外)及桐木红茶产区。性状差异大,一般植株大小中等,树姿半开张或开张,分枝较密,叶片水平或稍上斜着生,叶形椭圆或长椭圆,叶色深浅不一,叶面隆起不同。
叶缘平或微波,叶尖钝而渐尖,叶齿较锐密,叶质不尽相似,茸毛较少,一芽三叶百芽重50g,花冠直径3.8cm左右,花瓣6-7瓣,子房茸毛较多,花柱3裂,结实性较强。开采期2-3天,迟芽在五月底,产量中偏低,抗旱、抗寒性强。
水仙,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三倍体。茶区均有栽培有近两百年历史。原生地建阳市小湖乡大湖村。植株高大,可达3.5m以上,树型半开张,主干显,分枝稀,叶呈水平状着生,叶长椭圆和椭圆形,叶色绿,富光泽,叶面平,叶尖渐尖,叶肉厚,质硬脆。
水仙-色泽、香气、滋味因种植土壤质地不同而不同,是武夷茶区优良的传统品种。选择深厚的土地种植,宜大穴种植,适时定剪以提高发芽密度。
水仙-芽叶淡绿,茸毛多节间较长,一芽三叶百芽重112g,花冠直径3.7cm,花瓣6-8瓣,子房茸毛多,花柱三裂,属多花少果,结果多单粒且小。茶籽播种性状与母树有所区别,但外形较一致。育芽能力强,发芽密度不高,持嫩性较强,产量高,采摘期在5月上旬,条索肥壮。
肉桂-武夷山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大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传原产武夷山马枕峰(慧苑亦有此树名),已有近百年栽培历史,是当家品种之一,所有肉桂品种的推广当时几乎都是从茶叶研究所提供苗穗发展起来。
肉桂-特征: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是水平状着生,叶形长椭圆,叶身内折成瓦状,叶色绿,有光泽,叶面平,叶质较厚软,芽叶紫绿色,茸毛少,花冠直径3.0cm,花瓣7瓣。花柱3裂。育芽能力强,发芽密,持嫩性中等。开采期在5月上旬偏后,产量高可达516斤/亩毛茶。
肉桂-制岩茶品质优,属高香品种,香气有蜜桃香、奶油香及桂片香三大类型,滋味浓郁辛锐,种植多年后,滋味渐转浓厚。抗旱,寒性强,成活率高、适栽区域广。种植不宜过密,采摘应以中小开面为准,以中开面为主,浅绿叶为好,浓绿深绿的叶色严重影响品质。
大红袍-武夷十大名枞之首,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原产天心岩九龙窠悬崖上,1985年11月,御茶园开始无性繁植大红袍。目前武夷山所种植的大红袍,经福建农林大学詹梓金等做DNA检测,鉴定为纯种,产区所种大红袍没有出现混杂现象。
特征:植株中等大小,树高可达2.5米,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稍呈上斜着生,叶形椭园,叶色深绿是其特点,有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缘微波,叶身稍内折,叶尖纯尖,叶齿较深较锐,叶质较厚脆,嫩芽微紫红,茸毛尚多,节间短,梗较细也是大红袍特点之一。
白鸡冠-十大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晚生种,二倍体。原产于隐屏峰蝙蝠洞现巳枯死。(外鬼洞亦有现母树尚在).明代时最负盛名。新叶50天呈淡黄色,花冠直径3.3cm.花瓣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白鸡冠-十大名枞之一。芽叶生育能力尚强,发芽较密,持嫩性强,发芽不整齐。开采期5月10日。产量中等,制作岩茶品质特殊,制优率不高。叶色黄亮,红边明显,香气有似橘皮香,滋味甘鲜,抗旱抗寒性强。茶苗前期生长较慢,采摘不宜偏嫩,宜采中开面。
半天妖-十大名枞之一。又名半天夭,半天腰。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母树原产武夷山三花峰之第三峰的顶崖上。相传清末巳有此树,属马头自然村。1979年,整理中由茶研所给重点保护,是武夷山生长地点最险要的一株名枞。
半天妖-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质较厚脆。芽叶略呈红色。茸毛少。梗软细,花冠直径3.9cm,花瓣6-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采期5月10日以后,制乌龙茶品质特殊。滋味醇,有似肉桂香,但制优率不高,不稳,有待深研。采摘宜中开面。
水金龟-十大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原树产于牛栏坑和杜葛塞之半崖上,面积约2米2,三面有石块切成。清末巳有此茶名。2009年此树巳不在了。叶齿稍钝浅密,叶质较厚脆。芽叶紫绿色,茸毛多,节间短,花冠直径3.3cm,7一8花瓣,子房茸毛多。
水金龟-芽叶生育力强,发芽较密。持嫩性强。产量中等。采期5月上旬。制岩茶品质优,色泽绿褐润。香气浓郁似腊梅花香,滋味甘爽,制优率高,抗旱抗寒性强。扦插存活率高。
铁罗汉-十大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内鬼洞,竹窠亦有与此同名的树。1978年名枞调查时母树巳没有,现有少量扦插种植。植株高大,叶色深绿,芽叶紫绿色,茸毛较少,一芽三叶百芽重42g,花瓣6一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三裂。采期四月中旬,
白瑞香-十大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原产慧苑岩,巳有100多年栽培历史。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武夷山有一定面积栽培。国内一些科研,科学单位有引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稍上斜状着生。
白瑞香-叶片长9.1cm椭圆形,叶色绿,叶面较平张,主脉粗显,叶脉沉,叶质较厚脆,叶缘平叶齿稍纯深密,叶尖纯尖。芽叶黄绿色或微紫色,茸毛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3.2cm,6/7瓣。柱头与雄蕊等长,3裂深。采期4月下旬。色泽黄绿褐润,香气高强,滋味浓厚似粽叶味,岩韵显。
白牡丹十大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母树原产武夷山马头岩水洞口。巳有近百年历史,目前巳有较大面积栽培。叶色绿,芽叶紫绿色。花冠直径4cm,花瓣7一8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采期5月上旬。香气清幽似兰花。属清香型,滋味醇爽。
武夷金桂-十大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二倍体。母树原产白岩莲花峰下。相传巳有近百年栽培。引种外地表现良好,生长势旺盛。叶色绿,叶面隆起,富光泽,叶缘平,叶身稍平背卷。叶尖圆尖。叶齿较锐浅密。叶质较厚脆,叶叶紫绿色。
喝茶是要调动全身的官能来参与的,用眼睛去鉴赏茶色,用耳朵去听高冲低泡的声音,用鼻子去闻氲氤的茶香,用舌头的味蕾去品尝茶味,用双手去泡茶、沏茶、倒茶、举杯、再通过眼、耳、鼻、舌、身把末梢的官能感觉传递给心灵(意),在心里把对茶的颜色,声音、香气、味道、触感的结果来整合
通过内心整合而产生一定的意识(法),最后在心里所意会到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茶韵。茶(岩)韵产生的的历程正是生理、物理、心理的过程。关于岩韵的描述不胜枚举,但大都停留在感性的认知。如清代学者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把武夷茶的韵用"香、清、甘、活"四字来概括。
这无非从色、声、香、味去记录官能感受,并非真正的茶韵。他又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悠然心会"、"难与君说"的"妙处"才是真正的茶韵。即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所有的文字描述和语言记载都是不准确的、不全面的。
如苏东坡形容岩茶"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乾隆皇帝"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的诗中都提到武夷茶中有骨的存在,后人因此把岩茶的韵定位为"岩骨花香".花香能闻出,但茶中的"骨"为何物?无人知晓。茶之韵乃人在草木间的感受,完整,真实、自然。
一尘不到处: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六尘一一对应,这样从六根对六尘的摄授而形成的判别标准和意识,称为六识。茶道对人的构成,茶(岩)韵从生理学上的六根、物理学上的六尘和心理学上的六识来解析就基本清楚了。
根、尘、识三大类,如影随形,相互为用。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辩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这"人体的光合作用"让喜悦从身体中由内而外,饮茶让人喜悦,茶韵充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