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电”的大沙茶焕发生机

发布时间:2014-10-24    热度:

一片茶叶的能量有多大?在中国,它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陶冶了几百代人的情操。而在开平,它给一个山区小镇带来了希望,也与电力结下了不解之缘。

曹乃付

周明华覃彬

传统工艺的局限

微弱的炭火映在黝黑的脸庞上,忽明忽暗,一双布满老茧的大手,均匀地在锅里翻搅着;随着锅里的温度慢慢升高,一缕淡淡的清香也慢慢地随之扩散开来。这是大沙茶农以前制茶的一个画面。

聊起种茶、制茶、喝茶,茶农梁师傅的话匣子打开了:“你别看炒茶简单,其实有很多门道。不仅要有经验,还要有一双对温度感觉灵敏的手。一锅茶炒得好不好,温度的控制很重要。温度高了,炒出来的茶就老了;温度不够,出来的茶就不香,而且费时。以前炒茶,控制温度全凭手的感觉,拿捏得好,出来的那一锅茶就好;稍微差点,质量就上不来了。”

大沙镇的天露山,山清水秀,土质肥沃,周边没有污染,本是种茶的好地方。然而,也因为这里是山区,各种条件比较落后,最起码的生活用电都不正常,更谈不上机械化制茶了。新鲜的茶叶采回来后马上就要进行加工,否则茶叶的质量就会降低;但是,人工制茶费时费力,质量不稳定,利润也不高。茶农们不敢种植过多茶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大片山地荒废。

电力与茶的结合

2009年,开平供电局接管了大沙电网后,农网改造工程在大沙镇如火如荼地铺开了。茶农们敏锐地嗅到了茶业发展的机会,还没等农网改造完成,他们已经先行一步把能够种茶的山地整理好,并种上了茶树,同时着手筹建制茶新厂房。农网改造完成后,电力供应正常了,电量充足了,茶厂里一排新购置的制茶设备宣告大沙茶业正式迈入了机械化的时代。

采茶过后,工人们把整筐茶叶倒进制茶设备里,按下开关,机器运转起来,制茶的温度、时间等都能自动控制,时间一到,一道工序就完成了,茶叶也自动被倒了出来。几乎是每道制茶工序使用一台机器,所有的工序完成后,成品的茶叶就可以出厂了。这个时候,冲上一壶新茶,美美地享受着那一缕淡淡的清香,该是多么惬意!

“以前人工制茶,茶叶产量、质量低,没有盼头;现在电力充足了,用上制茶设备,产量上去了,质量也稳定了,价钱比以前高了很多,而且出名了,供不应求呢!”梁师傅乐呵呵地说。

让茶香飘出去

天露仙源既是一个品牌,也是大沙镇最大的生茶加工厂。开始投资办厂时,厂长梁荣德作为大股东之一,心里却没有什么底。虽然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但是在山腰上办茶厂,电从哪来是一个未知数。正在他踌躇时,大沙供电所所长梁朝新带着运营维护和营业方面的骨干上门了解情况。经过深入沟通,大沙供电所了解到用户的需求和规模,制定了符合用户发展的供电方案,打消了梁荣德的顾虑。在茶厂正常运营后,大沙供电所始终保持良好的服务,定期对用户设备进行用电检查,实时对配变进行负荷监控,及时帮助客户解决用电上的难题。“在大沙,保茶就是保经济、保民生,他们是重要客户!”这是梁朝新在大沙供电所经常提的一句话。

有了电力部门的呵护和政府的支持,大沙镇的茶树种植面积从原有的50多亩,扩大到2000多亩,茶叶年产量达到5万斤左右,品种也由当初的本地土茶发展为台湾金萱、云南大叶等名优品种。2009-2010年,大沙镇连续两年举办茶展,邀请国内外茶友品茶,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开平供电人作为强力支援,默默地守在各个保供电现场。清醇的茶香带来了滚滚商机,也陶醉了这些幕后英雄。

面对供电人的大力支持,大沙镇党委书记谭意军不禁感慨:“优质的电力服务,为大沙茶业的发展谱写了一曲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