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茶1号 22年造就陕西省首个无性系茶树新品种

发布时间:2014-10-14    热度:

 

安康双龙镇的村民们正忙着扦插。

 

 

位于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的“陕茶1号”繁育基地。

 

10月14日讯 从1992年开始茶叶无性系品种的选育,到2014年6月27日“陕茶1号”正式获得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永安村5组的那株老茶树,终于在王衍成的努力下走向全国。

这是陕西第一个无性系茶树新品种,也是建国以来安康唯一一个植物新品种。它的诞生,填补了陕西无性系茶树品种的空白,结束了陕西茶园发展完全依赖外省品种的历史。就是这么一棵小小的茶树,正在改写汉滨、安康乃至陕西的茶业格局。

二十二年成长史

“陕茶1号”从萌芽到成型,用了22年时间。

在这22年里,一直在前面冲锋陷阵的,是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农艺师王衍成。

1984年从原安康农校茶叶专业毕业后,王衍成被分配到市林业局下属的茶果站。从助理农艺师到高级农艺师,他为自己打下了深厚的科研基础,也具备了相当的技术特质。

1991年,身为安康地区茶果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的王衍成,参加了在福州召开的全国茶叶学会代表大会。在会上,专家介绍说今后全国茶叶的发展趋势,将是无性系种植。

王衍成把这话听到心里去了。当时安康茶叶种植都是靠种子,无性系种植还是新东西。而陕南作为我国茶树分布最北缘茶区,种茶历史悠久,留存下来了很多宝贵的茶树种质资源,其中以紫阳群体种为主。

王衍成说:“我当时就想,安康是老茶区,又有紫阳群体种这么好的种质资源,却没有一个经过认定的品种,实在太可惜了。安康必须跨越这一步,打破一片空白的格局。而且陕西要成为一个影响全国、全世界的产茶大省,必须有自己的无性系品种。”

从福州回来后,王衍成有了实质性动作。他一方面指导平利引进龙井43,同时自己开始选育新品种。1992年,王衍成带着茶果站干部,开始在安康寻找可以培育的优良单株。经过3年的观测比较,汉滨区双龙镇永安村5组的那棵茶树,在所有备选单株中表现最突出,观测单株序号被确定为1号。

1994年,王衍成开始第一次繁育。没有经费,他只能在老家的自有土地上打主意,这样能免去很多费用支出,也便于观察。向父亲提出弄点地,怎么说都不同意。最后没办法,他在叔父的荒地上开了十几个平方。扦插的所有工作,包括开荒、挖地、砌坎、筛土、铺苗床、扦插,都是他一个人完成。

这一年扦插的苗子,最终活了74株,并于1995年种植,实现了从单株到株系的跨越。从1995年到1997年,王衍成连续三年从母树上剪取枝条扦插,由于气候干旱、管理不到位和其它一些原因,相继都失败了。

扦插是常规技术,在南方茶区大面积应用,王衍成认为必须突破这一关。尽管已是三连败,但他坚信一定能成。1998年,王衍成因为引进名优茶生产加工设备的事办了停薪留职,6、7、8三个月没事干,恰好正是育苗的时候,有充足的时间做扦插这件事。他一年下来出圃了1100株茶苗,1999年正式建园4分地。

这四分地,成了王衍成的“掌中宝”,因为这是扩繁和品质试验的基础。他不仅自己建园,还给了平利长安镇500株茶苗,让他们拿去试种。

到了2004年,王衍成的4分地开始产茶。家里人把茶叶摘去卖,发现这些茶叶比一般的要早四五天,质量又好,很能赚钱。家里人一重视,茶园管理就跟上了,茶园一年比一年好。2006年,王衍成创办了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以汉滨区为中心,建基地,办茶厂,经营“汉水韵”品牌。从体制内脱离到体制外,他首先考虑的是生存,必须突出企业效益。

王衍成介绍说,我国的育种工作都是由政府支撑的,需要专门的人、财、物支持。企业或个人育种注定是赔钱的事,有多大希望、能否成功都是未知数。但既然踏入这个门槛,他就没想过停下来。

他先后多次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省茶叶研究所请教学习。在权威专家的指导下,他从2006年起正式依托公司搞试验,在双龙镇三星村建立品种对比试验点,2007年又在新华村建立“陕茶1号”示范园。2007年、2008年在紫阳红椿镇栽了7亩。2009年,他在汉中宁强县、商洛商南县各栽了1亩地。

2011年,“陕茶1号”被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省农业厅正式认定为省级良种,2012年参加全国第五轮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截至2013年,“陕茶1号”已在省内10个主产茶县和全国6个省试种。

从一个单株到一个品种,“陕茶1号”经历了漫长的诞生过程。

不变的科技信念

能让“陕茶1号”破土而出,成为一个植物新品种,王衍成说,他依靠的是心中那个恒定不变的科技信念。

1992年,为了从本地选育新品种,王衍成开始大量搜集与茶叶有关的资料。一本《陕西茶树品种的调查与研究》,他都快翻烂了。从这本书里,他知道了紫阳群体种的组成成分,确定新的单株要从槠叶种中选,因为紫阳群体种70%都是槠叶种,最具代表性。“我的研究能成,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一开始我定的方向是正确的。”王衍成说。

从理论上摸清状况后,紧接着就是大量的试验。当时紫阳茶叶研究所有200多亩茶园,王衍成带着茶果站的干部,一行行、一株株地挨个寻找可以培育的优良单株。他们从发芽早的开始选,在紫阳选定了2个单株后的第二天,王衍成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回到老家永安村。老家承包地里有棵上百年历史的老茶树,王衍成想着去看看,结果发现这棵茶树发芽比选定的单株还明显一点。

“我们这儿更靠北一些,在紫阳确定的单株海拔380米,永安村520米,从育种的角度看,这棵茶树更有价值。”王衍成说,“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关注这棵茶树。1993年,又到岚皋佐龙和紫阳焕古去考察,觉得在所定的十几个单株中,还是这株比较突出。”

观测母树的发芽期,王衍成用了3年,从发芽早的开始选育。1994年第一次扦插的时候,因为没有扦插经验,他几乎每个礼拜都要回老家观察扦插情况。当时交通很不方便,有时骑3个半小时的自行车,从安康城骑回永安村。或者坐车到与岚皋交界处,再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回村。

第一年扦插成功,接下来的三年却年年失败之后,王衍成每年的夏、秋、冬三季都坚持做试验。他说:“开始搞这个都是偷偷摸摸的,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说了别人也不信,大家都觉得品种是一个高深的东西。”

做品种对比试验,需要纯正的对照种和参照种。为了300多株福鼎大白茶茶苗,王衍成专程到福建省茶叶研究所,花了5000多元调回这批苗。又跑到杭州,花了3000多元买回300多株龙井43。二十多年来,王衍成在“陕茶1号”品种的科研支出上,就花费了数十万元,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是无法统计。坚强的信念,支撑着他一步步走下去。

2006年公司成立之后,王衍成开始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请专家到双龙去实地了解“陕茶1号”,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近10年来,他抓住紫阳、平利举办茶叶节和省茶叶节期间,许多茶叶专家来安康的机会,先后请中茶所、安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30多位专家教授实地考察,他自己也因此进了全国茶树育种界这个圈子。

培育新品种是一个艰辛而细致的工作,仅观测叶片一项,在地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5个品种15行,每一行取10片,光统计叶片宽度、长度、叶形、叶缘锯齿、隆起性、叶面色泽和叶覆面积,就要量150个叶片,一次就是1000多个数字。还有生长势、树型、树姿、分支密度、盛花期、氨基酸、咖啡因含量、产量、品质等,一年下来有上万个数据要统计分析。因为人手有限,这些事王衍成大都自己挤时间完成。除此之外,他还要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国内外茶叶品种趋势,掌握最新情况。

为考察“陕茶1号”的品质,王衍成连续3年送样品参加省茶叶节,都获得了金奖。2012年,“陕茶1号”正式进入国家第五轮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并在山东、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和陕西六省进行试种,随后通过了2013年的区试报告。在全国4个区试点参加区试的20个绿茶品种中,“陕茶1号”的株存活率和丛存活率都排在全国第一。今年又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在全国茶叶学会举办的全国第三届“国饮杯”茶叶评比中,汉水韵牌“陕茶一号”获得一等奖。

国内茶学专家鉴定认为,“陕茶1号”无性系茶树品种选育,填补了我国北部高纬度茶区优良茶树品种的空白,项目达到了国内同类地区领先水平。

一个品种的生命力

如何为自己培育的茶树新品种取名,王衍成其实费了相当多的心思。他说:“我想着名字关系长远,不能随便起。以前叫过金州早、金州春,也叫过紫阳早、紫阳春和安康春,但感觉这些名字都没能体现这个品种的价值。后来我根据国家命名品种的一些基本方法,起了个‘陕茶1号’。因为这是陕西第一个无性系茶树品种,起这个名字应该还贴切。”

获得植物新品种权固然让人兴奋,但另一个消息,却让王衍成看到了“陕茶1号”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

2014年8月7日,省政府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以‘陕茶1号’等为代表的适生优良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省农业厅也发文,把“陕茶1号”列为今后全省茶园建设的第一主推品种。

“陕茶1号”作为陕西首个无性系茶树新品种,具有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光泽性强和发芽早、芽叶肥壮、节间长等特点,呈现出明显的持嫩性强、生长势好、抗寒性强、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等优势。而且“陕茶1号”是单株选育,纯度高,繁殖代数低,形态特征整齐划一,有利于陕茶精品外形的塑造,在这方面已优于目前省内已有的品种。

现在,“陕茶1号”不仅得到汉滨及本市各县的重视,汉中、商洛等地也纷纷来基地考察,要求发展“陕茶1号”,茶苗顿时成了抢手货。

王衍成的老家双龙镇,因为“陕茶1号”彻底活了起来。8月下旬的新华村,随处可见村民聚集在一起剪枝扦插的身影。永安村5组村民王庆斌,以前地里就种些玉米和油菜,基本见不到活钱。现在他把仅有的四五亩地都种上了“陕茶1号”,今年一亩地光剪枝就剪了1954斤,每斤由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以4元的价格收购,一下子赚了近8000元。

5组组长王衍忠,也种了四亩多“陕茶1号”。王衍忠说:“组上有40多户,家家都种了‘陕茶1号’。种茶划得来,轻松,劳动量小,插条子卖钱,以后采茶了也卖钱。现在一到栽苗子的季节都在抢,谁抢到了就走运。我去年剪了600斤,今年就剪到了1698斤,明年想着3000斤应该差不多。我还想挖几亩地,都种上,关键是没得苗子。”剪枝的人工费,也由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包了,平地每天80元,坡地90元。王衍忠媳妇说,这几天组里热闹得很,大家有钱赚,公司每天还管两顿饭。

正是秋季栽植茶苗的时候,“陕茶1号”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尽管价格比普通茶苗贵了5至10倍,依然受到市场哄抢。

让家乡群众因“陕茶1号”致富,只是王衍成的一个目标。他说,“陕茶1号”培育成功,不是单靠他个人的力量,其间得到了政府、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既然“陕茶1号”成为了国家植物新品种,就要站在全省的高度来看。按照省政府的目标,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要达到280万亩,需要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100万亩以上。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陕茶1号”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自己的担当和使命。

“陕茶1号”的成功,让王衍成有了更多的野心。他要扩大种苗的繁育供应力度,在全省和全国范围内建立“陕茶1号”种苗繁育体系。加强在全国同类地区的示范推广力度,在全国同纬度地区进行引种试验。在此基础上,围绕“陕茶1号”品种,探索品种——品质——品牌发展道路。他说:“要通过品种实现品质的一致,为打造陕茶品牌奠定基础。‘陕茶1号’应该为陕西茶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伍策 作者:谭西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