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章钜肖像。
梁章钜在福州的“东园”。
“梁品记”品出武夷岩茶的特色,茶饮的灵性。 (礼辉 摄)
清朝时期,武夷岩茶广受欢迎,内传大江南北,外销欧亚、北美等地。人们爱岩茶,赏其香色,爱其雅质,赞其韵味。在众多赏识者中有位叫梁章钜的,他在《归田琐记·品茶》中,把武夷岩茶的品质归为“香、清、甘、活”四个特征,被世人公认,广而推之,成为后来国人衡量乌龙茶的主要标准。
于是,人们便把梁章钜的品茶真谛誉称为:“梁品记”。
陶醉于茶的封疆大吏
梁章钜,(1755--1849)清代文学家,字闳中,晚号退庵,祖籍福建长乐,长期侨居浦城。他出身书香继业之家,20岁中举,28岁中进士,执掌浦城南浦书院讲席达七载。嘉庆18年,他挈眷进京,后官至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
《浦城清代县志》有载,道光22年,68岁的梁章钜告病回乡,六月底达浦城暂住姻亲——浦城闽派大音乐家祝桐君家。为寻找一处品茶著书的佳地,次年购买了宋代状元章衡的花园旧址造新屋,称“北东园”,与福州老家“东园” 同名。故居坐北朝南,占地1100平方米,有南屋和东西厢房,大门拱形开于东侧,后花园有楼阁亭榭,种梅、桃、李、桂等,草地池岸不忘植几株茶,别有小胜。为此,他满意留诗:“一丘一壑旧花园,陋巷重开驷马门。那有满 余万卷,护持听夕祝长恩。”除清明节回福州省墓外,梁章钜一直住在浦城,撰写《归田琐记》。
梁章钜出生时,武夷茶已红极京城,乾隆帝品全国各地贡茶,对其大加赞颂:“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道光帝时处封疆大吏的梁章钜,亦陶醉于茶。虽日理军机民政,为官政绩突出,但忙中偷闲,品茶修心。他去拜访姚少师,见人老病困苦,只能煮壶热茶以礼,为其贺寿:“炉火凄清钟乳涩,更无庆寿唾壶金。”春日花朝节,梁章钜邀请朝中师弟林则徐来浦城,在祝家琴苑品茶作诗。秋九登高,还与亲家上东园后的仙楼山品茶寻仙,留诗:“仙坑那及仙楼好,释我相思五十年。”
茶缘人缘,梁章钜多次从浦城到武夷,上茶乡、访茶农,入茶苑、观茶情;去寺庵、品禅茶,进茶市、看茶肆……武夷山水,让他写下《武夷游记》,武夷的茶,给他积累了丰富的茶工茶艺。
在中国,以文人的茶知,兼具茶人的茶识,自然形成独具一帜的茶文化。茶味人生,梁章钜解甲归田后,他一边品茶,一边问茶,书房成茶堂,终日茶烟绕 ,茶香满屋。其长女梁兰省在《和父天伦乐诗》中,描绘了这样的情景:“人生乐事恋高堂,长日壶中景未央。”终于,道光25年,《归田琐记》告成,“品茶”是其书一部分。
武夷岩茶的重要茶论
“梁品记”品出武夷岩茶的特色,茶饮的灵性,茶道的实践。“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清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可以说,《归田琐记·品茶》,是武夷岩茶的重要茶论,是乌龙茶学说的宝贵经典。梁章钜的“品茶学”,把茶品得极致:
香,独具的“岩骨花香”。茶之香是茶韵之首,梁章钜走任两江,又生活在闽北,熟悉茶植,了解茶工。人们以为茶香是由于岩茶需要“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才有“大抵焙时候香气,如梅斯馥兰斯馨”。梁章钜认为“制作之香”仅是茶工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来源于茶的“水土香”,那是大自然的香气。为此,他指出茶香真正原因是“与梅相近者,即引得梅之味;与木瓜相近者,即引得木瓜之味。”武夷岩茶香,是丹岩的骨鲠透香,是茶 质含花的馨香。
清,本存的“乌龙清芳”。梁章钜说,香要香得清,香而不清,就是普通平凡的茶。上等佳茗,冲泡的茶汤,给人是一种清纯、清正、清美。茶树青绿,茶叶鲜叶叫茶青,青是茶的本色。茶冲三遍水,返回原色即“清”。岩茶属乌龙茶,须有红茶的清醇,还俱绿茶的清芳。
甘, 含的“岩茶甘荠”。 梁章钜道茶清要甘,清而不甘,是苦茶。武夷岩茶,甘荠相存,甘苦相依,先荠后甘,先苦后甜,甘中带鲜,甘里有养。由此,甘是岩茶的清醇悠厚。
活,特有的“研膏培乳”。好茶如玉膏,佳茗是乳汁。岩茶好不好喝,在于冲沏的茶水能否活色生香。梁章钜指出茶甘而不活,亦不是好茶。活与涩是茶义的相对,其中有制作原因,也有茶艺缘由。活,滑也,烧茶的水很重要。茶与水,像对“恋人”,好茶需好水,好水煮好茶。
除上所述,更难得的是“梁品记”中特地指出武夷茶,是整个武夷山脉的茶。也许他长住浦城,常喝浦城茶,文中不忘记载:“浦城本与武夷接壤,即浦产茶亦未不佳”,“浦茶之佳青,往往转运至武夷加烤,而其味较胜,其价亦顿增”。
武夷茶山千年绿,岩茶茗园代代传。《归田琐记·品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传承至今。时下,“梁品记”、“梁品斋”、“梁品堂”亦在海内外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