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之后,“二春茶”开始采摘,付玉香很忙,走路一阵风。“政府搭台,这戏我们企业一定要唱好。”4月9日-22日,丹徒区举办首届“茶文化节”,作为丹徒区壹零捌茶叶合作社“当家人”,付玉香对“茶文化节”非常重视,参加开幕式、布置展台、准备宣传材料……茶园再忙,但凡“茶文化节”的事,她都亲力亲为。在她看来,这是丹徒茶企抱团发展的契机,是丹徒茶产业上规模、增效益、抗风险,在竞争中提升话语权的大好时机。
丹徒区目前拥有规模茶场1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45家,与付玉香持相同看法的“当家人”不在少数。春沁茶叶合作社社长马青松说,他用10年时间培育了一个稳定的市场,茶叶销售当前并不是难题。难题在于,价格回归理性后,生产成本逐年上升,茶叶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如何发展?
“丹徒的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必须集中区域内的资源协同发展,互补互利,互助互利。”丹徒区茶叶协会会长张国金认为,一方面,丹徒区茶园种植面积只有1.6万亩,体量有限,只有追求整体“品质”的提升,走精品茶叶路线,才有出路。另一方面,在竞争中寻求合作,打造统一品牌,走“抱团发展”之路,实现和谐共生。
“供给侧改革重要内容之一是政府服务,职责在于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丹徒区农委副主任殷俊对记者说,由政府搭台的“茶文化节”即在此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事实上,早在2013年丹徒区就在整合全区茶叶产品的基础上研制高级绿茶,并成功申报省级长山剑毫茶标准化示范区,2014年初获批升级为国家茶叶综合标准化示范区。2015年4月,“米芾”牌商标获得国家商标局批准,丹徒区有了首个区域公用品牌“米芾”牌长山剑毫茶,为整合全区茶叶品牌,做大做强产业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
围绕示范区建设,丹徒区通过申报各类农业项目等形式加大对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目前茶产业园区已完成5000亩核心区建设,完成土地流转、土地平整及农作物的栽种以及园区内沟渠路桥的硬化、亮化,景观设施配套工程。安装喷滴灌系统7500亩、防霜扇1000亩、太阳能高频灭虫灯2000盏,完成“声控光电”200平方米展示馆1座,建成4000平方米加工车间、两条白茶清洁化生产线、500吨物流仓储冷库、培训中心、展示馆等设施。
围绕品牌建设,进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目前全区已认证“墅山翠萝”等10余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13500余亩,“墅香剑毫”等3个绿色食品,其中茶产业园区11家企业通过了QS质量认证,国家茶叶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五家核心示范点全部通过ISO9001认证。全区现有良种茶6600余亩,良种化率达40%以上,品牌贡献率超过80%以上。
为提高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丹徒区以“合作社+农户”或“基地+农户”等模式,通过“传、帮、带”,辐射带动农户6000余户,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已有10家合作社被授予省“四有”合作组织,11家企业和合作社通过QS产品质量认证,墅农茶叶专业合作社成为首批省级科技型茶叶专业合作社,春沁茶叶合作社被农业部命名为茶叶培训基地,全国仅十家获批,镇江市唯一。
马青松有个搁置多年的“茶旅”结合项目,打造“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中有花、茶林相间、花香茶海”的独特景观,跳出“唯茶”老路子,走“茶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在各自为战的时代,受制于经济实力,项目即使勉强上马,也是小打小闹,很难有实际意义。而现在,抱团发展在政府的推动下已成共识,只要大家目标一致,由点成面可以让整个长山万亩茶区变成旅游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