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悖论:文化的虚华与销售的委顿

发布时间:2016-03-31    热度:

 

  高歌猛进的茶业,大概是从2013年开始爆裂的。
   如果把茶业看做由文化与物质组合成的一体两面,那么,这个运行体在风云陡变的2013年被彻底分裂——销售的一面遽然调头,文化的一面仍自是向前。
   考察茶叶的销售,我们看到的,是大幅度降温在全国市场持续蔓延。
   过去几年,有这样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发生——
   2014年10月,广州芳村茶城300多家商户大罢市;2014年12月,山西现代国际茶文化城罢市;2015年6月,福州一茗茶连锁店一夜间全部关停;2015年7月,广州芳村锦桂茶叶市场再演罢市;2016年元旦后没几天,郑州唐文化广场商户街头抗议;2016年1月11日,武汉一品天下茶商横幅抗议……
   表象的背后,显示的是经营的难以为继。
   在北京,具有风向标意义的马连道,这几年“从原有的约5000家店铺(其中包括重复品牌),已缩至约3000家;整条街大大小小共有约18家茶城,但真正盈利的只占三分之一”。这是《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调查的结果。
   2015年,农业部的数据(我总觉得有些保守)说:“92%的产区高档茶销售量下降,下降幅度10%-20%不等。”要知道两年前的2013年,农业部无论对高档茶还是大宗茶,使用的都是“产销两旺”的表述。
   销售的委顿,正显示出市场际遇着严冬。
   而与此相反的是,茶的文化,却表现为繁华之余更兼喧闹。
   这几年,我们炒这炒那,普洱、金骏眉,野生的、纯种的……这几年我们多了山头、品种、树龄、纯料与拼配,多了香气、滋味、茶气的复杂性、变化感……它们都高高在上。
   这几年,我们似乎很幸运地置身于儒与道与佛甚至与神的空间。禅宗、道祖、术士、神祗,身着专家、大咖、茶王、泰斗的外衣,千年一修、无所不能,不辞辛劳、走马灯似地为我们传播着茶的文化。它们都玄而又玄。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赶场。大到林林总总的各类茶博会、茶艺赛、茶论坛,小到形形色色的茶雅集、茶品鉴、茶禅修……不论愿意与否、疲惫与否,我们总担心被那些道场、佛堂、经坛所宣讲的高深文化所抛弃,沦为越来越不懂茶的人。
   文化的实则虚华,貌似热闹,却只近于天,与我们地上的众生渐行渐远了……
   茶的文化传播与物质传播究竟应该并行不悖并由文化来引领,还是如当今这样二元反动并以文化摈弃物质为归宿?
   我们的文化,应该不应该关注绝大部分还没有喝上一口茶的中国人,从而给予他们现实生存更多的健康关爱?
   我始终相信,一个不接近和普惠大众的文化,一定是不道德的虚伪的文化!市场已经用“销售之脚”的投票,无情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我们在茶业严冬反思的时候,当拷问自己:我们——距离百姓这个最大的消费群体,——有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