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与贵州代表团审议两会报告时明确指出,“希望贵州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茶产业”。
丹寨县作为贵州省三个富硒锌产茶县之一,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第一批20个茶叶生产重点县,第一批10个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茶产业项目县,现就丹寨茶产业建设情况及如何做强做大全县茶产业、助推农民脱贫致富提点个人的想法。
一、丹寨茶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1.18万亩,分布于全县6个乡镇场,可采茶园面积4万亩。栽植品种主要以福鼎大白茶中小叶种为主,面积为8.68万亩,占78%,金观音、安吉白茶等品种2.5万亩,占22%。茶叶加工建设方面,有茶叶加工厂35家,茶叶企业获州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2家,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2家,获得欧盟有机认证企业1家。投资200万元以上茶叶清洁标准化加工生产企业3家,常年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人员375人,常年从事茶产业人员约1万人,季节性劳动务工达10万人次。品牌与宣传推介方面,有“黔丹”、“添香园”、“传福”、“三泉”“华阳”、“云沐天香”、“锦鸡”等8个注册茶叶商标。其中黔丹牌毛尖、神笔咏春、黔丹绿茶获“贵州省地方名茶”称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黔丹毛尖获“贵州省茶叶行业知名品牌”、“贵州省名特优农产品”等称号。2010年“黔丹”牌“苗岭御剑”茶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上荣获金奖;“添香园牌”硒峰翠绿茶荣获“中绿杯”名优绿茶银奖。2013年“黔丹牌硒锌丹红茶”、“三泉牌丹寨硒锌红茶”在“中茶杯”名优茶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特等奖”,2013年,全县茶叶总产量为3000吨,产值3.2亿元。同时也应看到,茶产业多年来一直未做强做大,在茶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制约茶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缺乏知名品牌引领,导致茶多无名。从“黔丹”、“添香园”、“传福”、“三泉”等企业情况看,丹寨茶叶牌子多而杂,而且商标下又有林林种种的其它系列茶叶,没有形成一个叫得响的地方知名品牌,未能在品牌打造上打出一个响亮的对外品牌。茶叶品牌知名度小,企业规模弱,市场认可度、美誉度不高。
2、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导致茶优无市。丹寨茶叶品优质良,但由于没有大的有影响力的茶叶龙头企业带动,小茶厂资金、技术、品牌弱,拉动作用小,绝大多数茶农只卖茶青,价低效益差。如烧茶村村民杜树能,2014年清明的上等茶青以50元/斤价格出售,采摘费用达30元/斤,加上抚育费、土地流转费,还倒贴;拥有2000亩面积的高峰茶园园主龙明彪,建设茶园多年,全部靠卖茶青给江浙茶商,价格低下,收入低,连抚育的费用都难以为继,从而影响了茶农和业主的种茶积极性和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劳动力支撑,导致有茶无工。由于市场品牌知名度低,销售不畅,加上农村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在春茶采摘10多天的时间里不能及时组织劳动全部采摘,茶叶下树率低。就丹寨传福有限公司一家企业,有茶园面积3000多亩,春茶采摘工人按每3亩1人计算,需1000人左右,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村内的劳动力少,又集中在短短的10天时间,实际只能招到临时采摘工人90人,导致大面积的春茶不能及时采摘,夏秋茶又无企业收购,茶叶每年只采一季,效益十分低下。
4、缺乏强力市场营销,导致效益低下。调研中,许多入驻丹寨的投资商反映,到北京、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各地都没有贵州茶叶交易市场和店面。省外市场打不开,使茶农与茶企业形成茶多卖不掉、茶少不成量的恶性循环,产出的茶青,江浙一带茶商进入贵州省低价收购,用他们的品牌包装后在省外高价出售,造成了贵州茶靠大规模卖原材料,高额利润被外地茶商拿走的被动局面。
5、缺乏相关资金扶持,导致抚育困难。全县茶园基地大部分实行土地流转,大户种植,多则三四千亩,小则五六十亩,茶叶种植前3年都没有收益,而且茶园从种植开始每年都需要现场6、7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茶园管理抚育,每亩最低的抚育费少则500—600元,多则上千元,不少茶农和种植大户种茶后因无钱再投入定期抚育而让茶园逐步荒芜,杂草丛生,效益差或没有效益,甚至老板跑路。
二、对策建议
从丹寨看贵州,从贵州看全国。要做大做强茶产业,需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加大整合,整体出拳,用丹寨独特土地硒锌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独特的高海拔自然生态,打造贵州茶的新名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用硒锌优势,唱响丹寨茶地理标识。贵州是茶的故乡,也是茶的最佳生长地,还是全国全年阴天日数最多的省份。江浙、福建等东部沿海到丹寨投资茶产业的客商普遍认为,贵州自然风光好,生态植被好,无工业污染,茶叶品质无论口感、味道都是其他地方无法比的,加上丹寨土壤中富含的硒锌元素,在发展茶叶中,要一如既往坚持和保证施肥、杀虫的生态手段和有机导向,围绕硒锌健康元素,唱响丹寨茶地理标识,并以此作为丹寨茶走向全省、全国的新名片。
2、以政府主导,打造著名品牌。丹寨茶叶品牌多而杂,没有一个知名品牌发挥引领作用,很难在全省、全国叫响。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整合现有全县茶叶品牌优势,借鉴云南普洱茶、西湖龙井茶的模式,以政策为杠杆,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以市场为导向,统一生产有机、生态、硒锌、绿色茶系列产品,统一打造一个在全省叫得响的品牌。通过强品牌营销引领丹寨茶产业跨越发展。
3、走茶旅结合,打造特色茶文化。没有文化的茶,是没有未来的。贵州的茶,历史悠久。日本丰茗会理事长松下智指出,茶事的最早利用,是中国的苗族。然而在中国提及茶文化,知道贵州的不多,知道丹寨的更少。近年来,丹寨通过“云上丹寨”系列活动和强力宣传,丹寨旅游品牌开始起步,要进一步丰富“云上丹寨”的内容,将丹寨硒锌茶作为重大特色产业向全省、全国全面推介,全力打造丹寨茶旅游文化,助推茶产业加快发展。
4、用政策和科技扶持,做强茶产业企业。目前,丹寨有3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小而弱,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茶产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茶农、茶企都希望省级龙头茶叶企业来引领带动,以品牌和强大的市场来推动丹寨茶农增产增收,从只采摘春茶改变为春夏秋茶都采摘的路子,吸引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回家种茶、采茶、管茶,助推广大茶农增收,农户脱贫;依托清华科技园创新的在天然茶园中种植石斛的成果,强化项目扶持和投入,以石斛的新型种植和收益来撬动丹寨茶产业的升级版,提升农户种茶、管茶的积极性。
5、以利益为导向,引导农民主动参与。根据调查,福建茶农平均每亩收入4000—6000元/年。但目前丹寨茶农由于品牌、市场、技术等原因,仅采清明茶,每亩平均收入300—600元/年,效益低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的品牌商,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手段参股合作等方式,借船出海,引领县内大众茶叶加工企业做强做大,生产大众茶系列产品,抢占全省、全国大众消费市场,增加茶农多季收入和亩产收入,以销促产带动农户利用自己承包地广泛种植茶叶,主动抚育老茶园。同时从省、州、县级层面加大对茶叶抚育期的项目资金和贷款投入,减轻大户和茶农抚育负担,助推茶产业良性发展。
6、要主动出击,强化市场营销。近年来,丹寨茶多次在省内外评比中获奖,影响力不断提升,但相对于湄潭茶、绥阳茶、都匀毛尖等老品牌,知名度、市场品牌认可度等还远远不够。当前,我们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主要靠会展,有一定成效,但还做得很不够,要结合雾霾对全国各大城市居民生活健康影响,借助各类社会资源,借助清华科技丹寨石斛茶的开发,在一些重点城市强化丹寨硒锌、云上、生态茶的宣传、推介、开设专柜等,运用国内知名电商、网商大力推动丹寨茶叶网络营销,来扩大销售,提高知名度。(侯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