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沟壑纵横,峁塬错落,黄土深厚在200米以上,从没栽过一棵茶树,却有着千年制茶史的泾阳充满了传奇。
曾经的600年砖茶岁月,泾阳“茯砖茶”成为历史上戍边安疆的“保国茶”,显赫辉煌的“官府茶”、“贡茶”,塞外边疆游牧民族的“生命茶”。
“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佳话在丝绸之路上流传飘荡,这就是泾阳“茯砖茶”的历史魅力。
泾阳是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是中国的大地原点,是国家地理坐标,经纬度的起算点和基准点,也称大地基准点。这也恰好与西汉王朝确定的1000公里建筑基准线几乎吻合,创造了华夏文明的古今传奇。
如今,伏茶在泾阳县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据泾阳县伏砖茶发展服务中心的副主任严研介绍,泾阳县现有制茶厂家近40个,规模均在年产3200吨以上,综合产值达3.8亿元,产品远销至南方、西北各省,远销至俄罗斯及中亚各国,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伏砖茶产业已在泾阳焕发出新的魅力。
从汉代始,泾阳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官茶到泾,另行检做,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遂形成加工制作输运中心枢纽。汉出散茶,明做砖茶,巍巍600年茯砖茶史,威震四方,风靡丝路。
泾阳汇聚着“分明”之水。泾河是渭河的最大之流,发源于六盘雪山,下切板石河床,先浊后清至此与渭河分明。不管谁清谁浊,至此总是两水分明的。然而,奇特的两河到此发力,交汇碰撞,使祖祖辈辈泾阳人受益。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曾以加工地离原料地偏远,运输成本高而将“茯砖茶”息业。转由湖南安化生产。几十年间的反复试验,终因地貌环境和加工技术不尽如人意。市场开放后,泾阳茯砖茶老人重新拾起并传承晚辈,使古老的茯砖茶又一次在这片神奇之地焕发青春,使盼望已久的老茶客找回往日的精神。如今“老秦人”拍电影,演小品,讲故事,“申遗”。形成了一派人人夸茯茶,家家做“秦砖”的热闹景象。那些借水路而来的湘、鄂、赣及巴蜀胜地的毛茶或半发酵茶等原料,经过夏秋的充分发育,茶叶肥厚翠绿,宛如待嫁村姑,光鲜动人。满含着江南的钟灵毓秀,日月精神,北上泾阳,与来自沟壑山川、黄陵宗土之气及两岸绿荫、滩涂氤氲之气融合,使“茯茶”焕发出新时代精华。
经过甄选、匹配、拣剁、筛分、渥堆、炒合、灌扎、封装、码藏、检测等七七四十九道工序,成砖后继续发酵并萌英发花。古往今来,从关中到陇西的“老秦人”,做茶如磊墙筑城,夯扎有矩,炒茶烧砖,莫不如此,这里生产的“茯砖茶”,敢称天下第一茶砖,誉为“秦砖汉瓦”的又一神“砖”,相得益彰。享有了“南有普洱北茯砖茶”的时代美誉。
据考证,历史上曾发生过因“茯砖茶”明皇帝朱元璋杀婿和清佛爷慈禧太后民间收义女及左宗棠拜师问茶等传奇故事:
朱元璋之婿欧阳伦违反朝廷禁令,擅自倒卖税票茯砖茶,朱皇帝为安抚民心,有令可行,赐他自杀。
泾阳安吴寡妇周莹18岁守寡,以茯茶营商,富甲一方。曾赠白银十万两于清政府抗击八国联军,被授“护国夫人”牌匾。慈禧老佛爷逃难于西安,内急生火,劳顿脾虚,茶饭不香,经茯砖茶稍作调理,精神大作,认周莹为民间唯一义女,诰封“一品夫人”成为佳话。
数十年品茗“茯砖茶”,笔者工作生活中都与“茯茶”修缘、结缘,总结了“茯茶”的如下特性:
外看似方砖。长方、正方,大气磅礴,粗犷豪迈,规整有矩,朴实厚重。
内看一片“花”。破铁碎玉,脉网络筋,花簇菌布,金冠盈蕊,悠香乱魂。
可读此“砖书”。阴阳隶文,凹凸清秀。闷泡煎煮。墨玉入汤,琥珀投影,温和红润。再闻一沉醉。岚烟气渡,沉香出炉,晕妃醉帝,绝诗断章,叹息振案。
后品自成仙。初试瞠目,再吃惊梦,三怀饥肠,酒肉饭香。若藏便成金。码砖磊墙,丝路驼疆,毡包当床,四季岁月,千年不慌。经不作宣,路作关牒,商作黑金,诗作神秘,被称为“生命茶”。 (作者系陕西省商务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