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湄潭:茶叶与浙大西迁历史有种不解情缘

发布时间:2014-10-15    热度:
图为浙大西迁时在中央茶场试验基地里使用的制茶工具。王钦摄。
图为浙大西迁时在中央茶场试验基地里使用的制茶工具。王钦摄。

 

湄潭10月15日电(王钦)10月14日,记者跟随“踏着红军足迹·感知遵义变迁”主题采访团一行,走进贵州湄潭县浙江大学西迁纪念馆了解到,70多年前,浙江大学到湄潭办学后,与这里的茶叶结下了一份“不解情缘”。

“这份情缘,首先要从浙大西迁的故事说起。”浙大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张正谊介绍,1939年竺可桢来到贵州,先后在赤水、绥阳、瓮安、湄潭等地进行过考察,最终将湄潭选为西迁地址。“竺可桢认为这里山青水秀、风景秀丽,具有江南‘味道’。”

据介绍,1940年春,浙大迁至湄潭,一迁就是七年。在这七年的时间里,当地人与浙大师生相处融洽,浙大为地方经济也作出了突出贡献。1939年9月,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与中国茶叶公司在湄潭联合成立中央实验茶场。半年后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刘淦芝教授,担任了中央茶场的场长,学校协助政府建设了占地约200多亩的中央茶场试验地。

张正谊说,在浙大农学院专家的指导下,刘淦芝博士借湄潭山水之灵气,把湄潭的茶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改进了湄潭茶固有的品质,引进了异地的优质茶种和杭州“龙井茶”的生产技术,培育出龙井茶、绿茶红茶,使湄潭茶叶顿时名扬四方,受到浙大教授、专家的好评。

1943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与浙江大学在湄潭联合创办贵州省立实用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开设以茶树栽培管理、制茶等为主的专业技术培训。这对于湄潭茶场帮助全省各地建立茶叶技术推广站、传授茶叶种植加工技术、举办茶叶干部培训班等形式,进行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为贵州省各茶区培养了大量的茶叶科学技术人才,对推动贵州产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正谊表示,浙大西迁对于贵州茶叶品质的大幅度提高,在茶叶科研上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以及在茶叶品种改良和茶叶病虫害等方面,都与浙江大学抗战期间西迁湄潭七年(1940-1946)和民国农林部所属中央实验所及中国茶叶公司合办湄潭实验茶场,开展茶业科研工作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