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市疲软 传统茶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发布时间:2014-10-12    热度:

  “当前,在新形势下,因效率低,成本高,创新少,传统经营模式与茶行业渐行渐远,传统茶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做好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服务高端化才能抓住新的机遇。”9月18,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处长刘年艳在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以下简称北京茶博会)上说道。

  刘年艳表示,2014年,是茶产业市场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茶叶总体产量持续走高,但是市场仍不乐观,呈现“疲软”态势。自2013年起,性价比高的茶产品需求量逐渐增大,中、高档产品需求量逐渐减少,而产品质量则是消费者选择购买的前提条件。这样的市场趋势迫使茶企必须突破固有思维,创新生产销售模式,一味采用概念炒作树立品牌,不再是市场的主流,消费者对茶叶的高性价比及高品质安全把控,让茶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经之路。

 

  传统市场待规范

  虽然我国茶叶行业发展迅猛,但我国是茶叶大国并非茶叶强国。一方面,我国茶叶行业的生产主体是以茶农为主,而且茶叶加工生产依然按照传统方式,茶叶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另一方面,我国茶叶经销商大多仍然采取单店单一的销售模式,狭隘的销售渠道不利于中国茶叶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各地大建茶叶城、茶叶批发市场,甚至一个城市建有多个批发市场,超出了市场的需要,结果导致市场内商户的销量和利润越来越薄。而且批发市场由个体商户组成,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管理的松懈也导致食品行业普遍推行的QS认证在茶叶行业得不到有效执行。

  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语言描述,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失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茶产业市场上有不少标着“有机”、“天然”的茶产品,但大多数没有可视的透明化生产过程、真正可追溯的生产体系,存在着安全、健康问题。

  同时,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因此,产品种类和行业企业众多,加之行业管理不健全和产品标准的不易操作导致了茶叶行业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此外,行业内还存在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和消费者的需求。

  树立品牌谋创新

  茶叶行业目前多、乱、弱的特点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无序竞争和低层次竞争,消费者购买缺乏依据和方向。面对这种情况,推行品牌化和创新销售模式才是茶企和行业的发展之路。

  品牌塑造是茶叶企业做强做大至关重要的一环,福来品牌营销顾问机构董事长娄向鹏指出,未来10——20年,是中国茶叶产业伟大复兴的黄金时代。中国茶业企业要重视品牌管理,源于品类,高于品类。用品牌抢占市场。要抢占公共资源,利用好产品的历史、文化,把握好客户的需求,善用政策,市场环境等。同时,要创新,通过不同行业,不同思维方式等的相互嫁接,碰撞产生新的思路和创意。

  企业寻求突破,除了树立品牌外,“模式”至关重要。厦门市茶业商会会长张荣生表示,“茶,除了是饮品,也是文化,如何将文化植入茶叶,是未来茶企变革的重点;除此之外,茶代表的是绿色、健康、如何确保品质,使茶成为更多人的保健需求将是企业产品发展的利刃;因此,文化、保健是未来茶企发展重心,创新传统模式除了要引入新亮点,亦要保持旧格局,店依然要开,但服务内容要变,要让顾客深化体验,导入附加产品增加亮点,包括课程培训,工艺制作等”。

  在消费大环境下,不做电商,企业发展步履艰难,难有实质突破。为此,北京茶贸生活馆秘书长黄其祥表示,产品创新要兼顾线上线下,价格战不是惟一标准,将线下体验合理有效实施,线上消费必定稳固。

  黄其祥强调,全新销售渠道的拓展对于中国茶叶行业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节约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又为茶叶经销商们打开了全新的广阔市场,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增长。在新的模式下,中国茶产业一定能够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提升茶叶行业的整体实力。

  多元化发展

  华夏基石首席专家谭长春表示,茶叶市场目前的情况不太好,800元以上茶叶产品市场目前处于停滞状态,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谭长春表示,茶企要把握好便利性,作茶饮,不卖冲泡;做好产品的定位。挖掘好消费者的需求,包括功能性需求,个性、情感、文化、声望等的需求。

  茶饮是茶行业发展的下一步必经之路,有些茶企已经在这个方面做出尝试,但是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大部分企业对于茶饮依然处于不敢轻易涉及的状态。茶饮的营销需要重视消费者圈子、终端位子、运输轮子、传播匣子、数据篓子五个关键性环节。

  刘年艳表示,供给市场上,国外茶产区加快了红茶的功能性创新,甚至开始发展中低档绿茶,国内区域与区域、企业与企业、产品与产品多层级低层次的激烈竞争,茶业整体效益不断下降。而需求市场的变化同样剧烈,国内传统的茉莉花茶继续减少,红茶稳定,花草茶高速发展,乌龙茶黑茶少有增长。功能性消费、个性化消费、时尚化消费加快发展,呈现消费区域特色化、特定人群化发展态势。从全球市场上来看,茶叶经营呈现少量、多品种、零售化及时尚化发展趋势。而在政策和环境上,呈现出口资质要求越来越多、各种检测需要在原产地、新特点国际壁垒等现象。

  刘年艳还提出茶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创建现代茶产业。所谓现代茶产业,是指市场导向、差异化、全球化、大流通、多元化同时关链增长性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大茶产业。

  而推动茶产业的整体创新需要推动茶资源的多元化,拓展非茶之茶新资源。培植和开发茶产业的多功能性资源,在发挥传统茶产业传统茶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其文化性、旅游资源性,创制新型茶产业。同时,促进由单一形态到多元化产品形态转变。跳出传统茶叶分类,推动产品向新资源产品延展。如花草茶、养生茶、果味花果茶。按喝、吃、用、玩的功能化的需求,创制新产业,开发新产品。

  在流通方面,拓展区域市场服务,为区域市场的需求服务。按照流通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现代茶流通。创建以网络技术与传统流通方式的有机结合的新流通产业,实现茶流通产业化运营。此外,变区域定位为对象需求的市场定位,打破国际国内、省际省内的区域界线,实现全球市场一体化。加快构建全球性的龙头市场,以龙头市场为中心,推动全国一体化的统一的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抢占全球茶业制高点,构建全球茶业服务市场。

  要推动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顺应消费的变化趋势,不断创新消费行为、消费内容与消费方式,由满足消费向创造消费的转变。构建以市场对茶产业需要为动力,以资源的多元化与茶产业多功能化为基础,构建市场化的茶产业发展新机制。跳出单一的生产业态,促进由单一生产业态向茶产业发展形态多元化、产业业态多元化发展。围绕构建农户、企业、政府三者的利益关系,加快创新产业化模式。大力发展现代茶产业服务产业。重点是围绕茶园建设及生产加工,大力开展生产性服务,创新茶流通方式,发展现代流通性服务,促进服务体系产业化。加快创新政府的公共政策服务机制。

  在发展多元化茶产业的同时,健康安全、品质保证、口感美好,是茶企生存的重中之重。如何才能真正的建立透明化、标准化的产品质量体系,同时能让消费者看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让产品真正的与国际标准同步,给广大消费者提供无污染、健康、放心的茶叶产品成为国内众多茶企所要面对的重点问题之一。

  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滕菲菲表示,从茶叶种植园的质量管理入手,规范茶叶生产加工环节、质量管理方针至关重要。“从茶叶种植园到茶叶加工厂再到最终消费者的杯碟中,茶叶质量的控制贯穿整个产销链,与其生产链上下游每个环节息息相关。只有建立并运行一套既符合本土企业实际情况又被国际市场广泛认可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使中国的茶产业链健康发展并不断将本土企业推向更高更远的国际市场,创造出享誉国际的知名中国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