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陷入稀土超标“官司”

发布时间:2014-10-11    热度:

连日来,茶叶稀土超标的“官司”不断。继9月中旬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3种铁观音和1种普洱茶稀土超标后,9月底,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在国庆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检出13批次茶叶稀土超标,成为该省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

    这不是茶叶第一次惹上稀土超标的“官司”。2011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乌龙茶产品质量国家监督结果》,抽查了京、沪、闽、皖等地58种乌龙茶,19种产品不达标,其中17种为稀土超标;2012年6月,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结果,7款茶叶被曝稀土超标;在茶叶消费大户广东,该省质监局也于2012年三度发布茶叶稀土超标……

    对喝茶较为讲究的人们常把“夏饮绿,冬饮红,一年到头喝乌龙”挂在嘴边,意即酷夏宜饮绿茶绿茶不仅消暑解渴,还有清热、解毒之效;而冬天寒气逼人,宜饮味道甘温的红茶来生热暖腹,增强人体抗寒能力。眼下正值金秋时节,“燥气当令”,具有生津润喉、甘爽益肺之效的乌龙茶是秋季饮品中不错的选择。然而,多批次茶叶接连陷入稀土超标的“官司”之中,给茶叶质量蒙上了一层阴影,令人惶惑不安。

    限测标准均被质疑

    现行国家标准gb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前言中明确指出:“稀土限量指标按gb2762-2005执行。”而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4.13.1”条款规定了茶叶中的稀土元素2mg/kg的允许限量标准;同时,gb2762-2005“4.13.2”条款规定检验方法按gb/t5009.94-2003《植物性食品中稀土的测定》规定的方法测定,推荐的是比色法。

    也就是说,茶叶的“稀土标准”相关规定已将近10年未曾改变,仍须执行卫生部(今卫计委)2005年制定的相关标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茶叶中的稀土含量,无论是限量标准还是测定标准,均被质疑不够科学。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副院长杨秀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规定的2mg/kg的允许限量,与稻谷、玉米、小麦等粮食相同,“人们每天所消耗的茶叶不到20克,远远低于以上粮食作物的量,(从这个角度)标准指标欠科学”。

    茶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则认为,该标准(gb2762-2005)没有充足的调查基础,对植物中特别是茶叶中的稀土含量的本底值没有掌握。“从目前已掌握的茶叶中的含量可以看出,茶叶中有那么高的比例超过标准就说明这个标准定得太低,处于茶树正常含量水平。”

    陈宗懋还指出,和标准同年颁布的gb/t5009.94《植物性食品中稀土的测定》方法标准推荐的比色法并不成熟,“分光光度法所用络合体系的选择性不够理想,在复杂本底下的测定易受干扰,准确性难以保证,方法的检出限不够”,测定结果不能正常反映含量水平。

    此外,杨秀芳告诉记者,2005年标准制定时对应的测定方法为gb/t5009.94-2003《植物性食品中稀土的测定》,测定的是镧、镨、铈、钕、钐5种稀土元素氧化物总量。然而随着该标准被新的gb5009.94-2012《植物性食品中稀土元素的测定》代替,新标准须测定16种稀土元素氧化物总量。该标准测定方法的争议在于,企业和部分专家认为茶叶稀土测定应充分考虑当初限量指标制定依据,开展镧、镨、铈、钕、钐等5种稀土元素氧化物总量的测定及合格性判定;而检测机构和监督部门实际执行中基本上按16种稀土元素氧化物总量开展测定和判定,“这导致检测结果偏高,超标率提高”。

    茶叶中稀土超标“有目共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2009~2010年对我国部分省市的稀土元素监测结果显示,大部分食品中稀土含量较低,但茶叶、海带、紫菜等干性食品中稀土超标现象比较普遍。据卫计委和质检总局的资料,在各种茶叶中以普洱茶的含量最高,约90%的普洱茶的稀土含量都超过2mg/kg,乌龙茶次之,绿茶中的含量较低,但也有20%左右超过2m/kg。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石元值等2011年发表在《茶叶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对1245种包括各种茶类的茶叶分析结果中,茶叶中稀土含量低于2m/kg的仅为45%~65%,也就是约有一半以上的茶叶中稀土含量超标。

    陈宗懋认为,这样的标准在生产中根本无法执行:“试问如果按此标准执行,那么90%的普洱茶、60%左右的乌龙茶和20%左右的绿茶都将被销毁。其后果将使中国的茶产业处于崩溃的地步。”

    值得指出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美国等都没有规定食品中稀土元素管理要求。而相关标准在我国颁布后的数年里,并没有被严格执行,却被外国用来作为禁止中国茶叶出口的依据,在陈宗懋看来,“这对中国茶产业来讲是一个悲哀”。

    事实上,这一切并非没有被觉察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标准二部副主任王君向记者披露,gb2762-2012标准起草过程中,经反复研究,认为我国居民膳食稀土元素暴露水平很低,稀土元素的健康风险较低,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食品污染物标准制定原则,建议取消稀土限量指标。但也有专家提出,我国现有稀土风险评估和科学依据尚不完善,建议开展稀土食品安全基础研究,并重新评估稀土的健康影响。为审慎处置稀土限量问题,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主任会议审议,暂不取消现行标准中稀土限量指标,在gb2762-2012标准中代替原《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中除稀土限量指标外的其他指标。稀土限量继续按照原《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执行。

    王君同时指出,关于稀土元素的膳食安全性,目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相关部门正在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超标稀土哪里来

    超标的稀土从哪里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秘书长阮建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答案:茶叶稀土来源主要有土壤、大气沉降和外来(如叶面肥等),目前从已有研究来看主要是土壤和外来来源。

   “与所有其他作物一样,茶树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元素,包括稀土元素,这是不可避免的。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生命,因此茶叶中的稀土多少与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有关。”阮建云说。

    中国南方七省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福建、浙江)等地土壤多属于风化型土壤,土壤中拥有丰富的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或称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虽然其品位不算高,但稀土元素配分齐全,尤其是中重稀土含量高。

    研究表明,福建南平、龙岩、三明、泉州、漳州的大部分茶叶就是种植在这种富含离子型稀土的风化型土壤中。茶叶在施肥中使用的氮肥(尿素、碳酸氢铵等)及硫胺之类的肥料,恰恰是浸提土壤中稀土的材料,通过水的促进作用,肥料中的硫胺和碳铵同土壤中的稀土进行了离子交换,此时的稀土就同硫胺及碳铵进行了很好的有机结合,转变成了可溶于水的物质被茶树所吸收。

   “茶树生长过程中会不断富集土壤中的稀土元素,主要积累在茶树叶片中。”杨秀芳告诉记者,一般而言,茶鲜叶成熟度越高,内含稀土含量越高,制成的干茶稀土总量就高;如果选择稀土含量较高的土壤种植的茶树,再用其高成熟茶鲜叶加工的茶叶,这样的茶产品稀土超标率就高。

   “因此,由成熟度较高的茶叶原料加工而成的如乌龙茶、黑茶、紧压茶等茶类,其稀土总量相对较高,稀土超标率也较高;由芽、一芽一叶、一芽二三叶等原料嫩度较好的茶鲜叶加工而成的绿茶、红茶白茶等茶类,稀土含量相对较低,稀土超标率就低。”杨秀芳说。

    阮建云也告诉记者,和钙、铁等元素类似,稀土元素也是随新梢成熟度提高而增加,因此成熟度高的茶叶稀土元素的含量相应也会提高,这是植物生长性状决定的。

    稀土之于茶叶:是敌是友

    实际上,稀土元素之于茶树,并非洪水猛兽,相反,适量的稀土元素对植物生长还大有裨益。阮建云说,我国上世纪80年代前后曾对稀土在农业上的应用进行过研究,发现低浓度的稀土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因此在有些叶面肥中添加稀土,就能提高茶叶中的含量。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汪东风曾对茶园中喷施稀土的作用进行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稀土除可提高茶树的抗性外,还具有提高茶叶叶绿素含量、提高茶树体内的酶活性、提高茶梢中iaa、ga及zt的含量等效能,有助于茶叶增产及提高品质。受经济效益的影响,肥料企业、农药企业生产了含有稀土的肥料和农药。部分茶农使用了这些肥料和农药,贡献了茶叶中稀土总量的超标。

    杨秀芳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为了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曾有部分茶园施用含稀土的叶面肥。而现阶段,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施用含稀土元素叶面肥的情况已极少,部分地区不允许任何叶面肥在茶园施用。

   “对于这种叶面肥使用范围、稀土浓度等情况掌握得不多,它对茶叶稀土含量的贡献也不清楚。”阮建云说,现在看来,并没有必要使用加了稀土的叶面肥,通过土壤合理得施用肥料(有机肥或化肥)同样可以保证产量和品质。

    尽管如此,与茶树亦敌亦友的稀土元素,到底要不要撤销限量标准?至今仍没有答案。今年4月,陈宗懋在福建安溪参加2014年茶叶质量与安全培训大会时透露,目前稀土的标准正在重新评估,有望年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