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局之策:打造“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
特殊的自然条件、土壤环境、气候因素、海拔高度,造就了纳雍县茶叶具有“高山、生态、有机”的特点,2010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 “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荣誉称号,奠定了纳雍茶叶快速进入国内、国际市场的坚实基础。
蔡华说,近年来纳雍县委、县政府把茶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来培育,制定了《纳雍县50万亩茶叶发展规划》,对茶产业在振兴全县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定位。在中国茶科所专家和民革中央专家指导下,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的茶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并制定了《纳雍有机茶地方标准》,为纳雍县茶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出台了发展茶叶的相关扶持政策,为纳雍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空间。
主要优惠政策包括: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领办、联办新建茶园,对基地面积达到200亩以上的,可留职留薪。
凡新建茶园连片2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元茶苗款;连片种植新茶园2000亩以上的,除每亩补助400元茶苗款外,茶园管理经验收组验收达到要求后每亩每年补助200元,连补三年。凡新建茶园连片200亩以上,需要贷款的,每亩按400元的贷款贴息,连贴三年。
建立无性系茶树苗圃基地的每亩补助2000元,分两次补助。育苗户或企业育苗结束后,经茶叶主管部门验收,每亩补助1000元;待茶苗全部出苗生根后,经茶叶主管部门验收,每亩达到15万株基本苗以上,再补助1000元。出圃苗达到规格要求标准的,按0.12元/株的保底价,由县政府统一安排订购。
对低产茶园改造的政策扶持:低产茶园改造200亩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200元;种茶大户或企业低产茶园改造结束,经茶叶主管部门验收后,进行补助。
帮助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申报国家、省、地级重点龙头企业,对申报获得成功的企业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1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鼓励企业开发创新新产品,对于生产经营面积200亩以上,生产产品在茶叶专业评审会上获得国家级金奖、银奖(或省级金奖)的一次性奖励5000元、3000元;产品获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认证和著名商标的分别给予5000元、3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蔡华表示,如果纳雍茶叶种植保有面积发展到50万亩,全部进入投产期后,每亩产值按6000元计算,将可实现茶叶产值30亿元。如果管理水平较高,亩产值达到8000元以上,将可实现茶叶产值40亿元。届时,纳雍茶产业将逐渐成为纳雍县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带动全局作用的支柱产业。
他说,在民革中央的大力支持和专家的鼎力相助下,在纳雍县各族人民特别是茶叶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同心聚力、务实创新,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纳雍茶产业一定会得到蓬勃发展,真正成为一项“富民惠农、美化环境、改善素质、培养人才”,提升纳雍县域经济发展品质的主导产业。促进纳雍“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助推县域经济向绿色经济、可持续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品位和质量。(胡荣鑫)
“五个统一”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
日前,记者从纳雍县茶办获悉,该县茶产业将实行统一加工工艺、统一茶园管理、统一产品标识、统一品牌创建、统一市场营销等“五个统一”发展,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
据介绍,该县制定《纳雍县有机茶地方标准》、《纳雍县有机茶标准体系》、《纳雍县绿茶标准体系》,统一出厂标准,统一加工工艺,统一产品规格,统一包装设计,建设符合市场和需要的纳雍茶叶生产加工质量标准体系,提升产品品质。
以规模化、标准化为发展方向,切实加强茶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严格按照规范统一茶园种植、施肥、采摘、加工、储运等生产技术标准,建设符合规范的规模化现代茶园,为茶叶高产、优质提供保障。
在保护全县现有茶产品特色前提下,统一“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区域公共品牌,加大推介纳雍“平远牌”茶产品标识的力度,制定完善产品运营管理规则,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做大做强全县的茶叶品牌系列。
充分发挥“纳雍县茶产业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策划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以“贵州平远茶业有限公司”为运作平台,注重茶文化挖掘与古茶树遗产的开发保护,实施集团化经营,统一建设“高山、生态、有机”特色的“平远牌”系列纳雍茶产品。
纳雍县茶办主任王强表示,该县将借助各方资源,整合所有茶企,以“贵州平远茶业有限公司”为平台,通过组织茶企参加各类茶博会、品茗会等会,向外拓展旗舰专卖店、邀请外地茶商考察交流、开展茶文化文艺创作活动等方式,抱成一团,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品牌、占领市场。同时,坚持企业主导原则,转变扶持导向,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自主发展意识。通过引导企业融资和适度贴息帮助企业发展等方式,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贷款难、融资难、管理营销人才缺乏等问题,进一步壮大企业实力,大力推动全县茶产业转型升级。(胡荣鑫)
纳雍高山、生态、有机茶园
日前,记者走进纳雍县农牧局。该局局长蔡华说,以前纳雍主要依托煤电,发展是以牺牲不可再生资源及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不符合绿色GDP的发展理念。如今,该县大力发展茶产业,茶产业已成为纳雍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其中投产茶园8万亩,年产值2.88亿元,农民获得的采摘加工劳务收入1.32亿元,种植、管理的劳务年收入2.5亿元,合计3.82亿元。发展茶产业让该年县走上了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之路。
● 转型之举:绿色产业富民兴县
2012年,纳雍全县原煤开采量达到1008.24万吨,发电量1203144万度,折合标准煤486万吨。由于煤炭的开采,导致水源污染、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开裂,引发矛盾,火电开发导致水、气污染,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增加,形成酸雨,粉尘污染导致厂区周边农作物污染严重,对人畜安全造成较大的危害。同时,发展工业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效果不明显。
对此,蔡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每吨煤农民获取52元劳务工资收入计算,农民总收入52416万元,农民人均来自煤炭产业的纯收入仅为566.32元。纳雍县标准化茶园进入正常采摘期,亩产春茶茶青25公斤,可加工成品茶6公斤,亩产夏秋茶茶青100公斤左右,可加工产品茶22公斤。春茶销售价格3000-7000元,按最低2000元/公斤测算,春茶亩产值可达12000元;夏秋茶销售价格300-2400元/公斤,按最低200元/公斤测算,夏秋茶亩产值可达4400元,合计亩产值16400元。且茶产业是一个一次投入、常年管理、多年受益的产业。
纳雍县茶叶种植以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为主,在生产的整个环节中,都需雇佣大量的农民工,支付大量的劳务工资,种植1亩标准化投产茶园,农民可获得收入9240元,包括1亩标准化投产茶园可采春茶茶青25公斤,采摘工资120元/公斤,可采夏秋茶茶青100公斤,采摘工资30元/公斤,农民可获得采摘工资6000元;茶叶加工工资按产值的10%进行测算,农民可获得加工工资1640元;包括茶园施肥、除草、修建等,每亩需20个工日,工资70元/工日,农民可获得管理工资1400元。
发展茶产业,既符合生态建设的需要、又符合农民增收的要求。同时,茶产业集生态、经济、休闲、旅游、文化传承“五大功能”于一身,对于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蔡华表示,这些年的实践证明,茶产业既是可以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一方面,改善了环境,绿了荒山;另一方面,还解决了“三农”问题,拉动了农村紧急发展,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大力发展茶产业,可使纳雍发展跳出依靠资源,导致“过度开采→环境破坏→治理环境”的恶性循环。
2005年以来,纳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茶产业列为全县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并在民革中央专家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及县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全县茶产业“一年上一个台阶,一年一个模样”发展。
● 产业之困:品牌杂乱内耗不断
纳雍茶叶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良的内在品质,有机、无公害的优势,经过近几年的艰辛努力,打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品牌,2007年被评为贵州省2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2009-2014年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2010年9月20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纳雍县“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荣誉称号。据统计,2012年投产茶园8万亩,茶叶总产值2.88亿元。所生产茶叶产品除满足省内市场外,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
蔡华说,近年来,纳雍县茶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瓶颈问题。
首先,纳雍县多数老茶园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园内道路、水渠等设施不完善,陡坡茶园比例大,管理粗放,茶叶产量不高、质量差、效益低。新建茶园,茶山公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多数茶园未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茶园总体效益不高。
其次,近年来,通过厂房改造与设备更新,虽然部分茶叶加工企业的厂房、设备及加工工艺得到了改进,但由于加工厂房少、设备不配套、工艺不完善,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
再次,目前县内茶企业三十多家,品牌二十多个,由于品牌杂乱,一定程度上形成内耗,把有限的资源浪费在各品牌相互之间的无序竞争之上。企业与企业之间、品牌与品牌之间聚不拢,形不成拳头,虽然有“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这一响亮称号,但能代表纳雍县高山生态有机茶叶形象的经典产品至今未形成。大多数企业在包装、营销等方面,管理相对落后,市场开拓力不足,发展很慢。部分产品,有牌无货;部分品牌产品,只作为礼品推送,没有真正进入消费市场,市场知晓和占有率低。
同时,近年来纳雍县茶叶种植规模逐年增大,厂房建设和加工能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纳雍县几个茶叶主产区域目前尚无茶青交易市场,零星种植农户茶青销售渠道不畅,茶青下树率较低。县城无专业茶叶批发市场,主要销售城市无纳雍茶叶专柜、专店等销售窗口,尚未进入电子商务、电视购物等销售领域。局限于生产绿茶等产品,茶产业经济链未得到拓展延伸,尤其是在茶饮料、茶保健品开发,茶文化挖掘,推动茶产业与旅游、文化结合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