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我县秉持“以生态化理念发展产业,用产业化方式建设生态”的理念,把茶产业发展作为实现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重点产业来抓。围绕优基地、重安全、强企业、抓品牌、活融资、弘文化6条工作主线,全县茶产业逐步向基地有机化、企业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茶旅一体化方向发展。至2014年,茶园面积发展到35.5万亩,位居贵州省前列、铜仁市第一,产量达1.4万吨,实现产值8.4亿元,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重要产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已然成为引领黔茶出山的一支重要力量。
优基地,打造生态茶园。在优基地方面,围绕到2016年达到50万亩的目标,加大土地流转和基地建设力度,以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引领,高标准建设四个万亩茶区,使茶园逐步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企业集中,提升基地建设质量和水平,尤其是保障绿色有机品质茶园建设水平,加速推进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进程。目前,全县35.5万亩茶园中,良种化率达90%以上,无公害认证达13.7万亩。
重安全,守住质量底线。围绕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和中国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启动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基地申报工作,出台了《石阡县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茶叶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体系、茶叶质量安全问责机制等最严格的安全监管制度。与贵州大学在龙塘园区开展绿色防控体系建设,建立茶区茶园用农药专柜和视频监控系统。加强了茶区质量安全执法工作。通过上述措施,全力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使石阡茶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茶、安全茶、放心茶。
强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把大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作为茶产业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在基地建设、茶叶机械、市场销售等方面建立奖励扶持机制,做大做强茶企,充分发挥龙头茶企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根据我县产业发展需要,整合9家骨干茶企成立了贵州苔茶集团。对台湾隆泰集团、北京珍品坊等企业,强调在做好基地、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和市场建设的同时,把扩大产能作为重要要求,着力提高茶青下树率,增加茶园产值。对现有98家茶叶加工企业,以申报和打造省级乃至国家级龙头企业为目标,采取兼并重组和优胜劣汰等方式逐渐解决加工企业小而散等问题,为产业化发展打牢基础。目前,各重点企业以规范化建设为引领,生产加工及销售向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快速推进,有力促进了广大茶区群众生产积极性和相关产业发展。
抓品牌,提高市场份额。近年来,作为“中国苔茶之乡”的石阡,石阡苔茶先后荣获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贵州三大名茶”、“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和称号,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以“石阡苔茶”品牌为核心竞争力的茶商品市场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奖励扶持,鼓励相关茶叶生产企业等经营主体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茶博览暨交易会等省内外茶事活动和各类评比赛事,多次斩获“金奖”等殊荣,拓展了省内外市场。目前,我县在省内外高标准建设石阡苔茶专卖店35家,组织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淘宝网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石阡苔茶产品除在国内已稳占北京、上海、山东、内蒙古等10多个大城市茶叶市场,还远销日本、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市场前景无限广阔。
活融资,拓宽投入渠道。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助推茶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在项目争取、项目安排方面把茶产业放在优先位置。除项目资金投入外,自2009年来,县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茶叶示范基地建设、贷款贴息等。通过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激活民间资本投入茶产业建设。引进了台湾隆泰集团、北京珍品坊等一批实力强、影响大的茶叶企业参与石阡茶产业发展。利用国开行金融支持武陵山片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机遇,把金融与扶贫相结合,采取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种植大户发展茶产业。截至目前,已申报国家开发银行贵州分行贷款近2.17亿元,到位资金1.58亿元。石阡茶产业从当初的几万亩快速发展到如今的35.5万亩,主要得益于多渠道资金的大量持续投入。
弘文化,推进茶旅融合。石阡曾是贡茶之乡,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石阡把挖掘整理和弘扬茶文化,推进茶旅融合作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利用各种机会对石阡人民在长期的种茶、制茶、饮茶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茶礼、茶艺、茶俗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阡茶灯等茶文化进行弘扬光大。在茶区和旅游景区把古茶树、古茶具、古茶肆、古茶庄、古茶道等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修缉与利用,把茶产业发展与旅游结合起来,与长寿之乡融合起来,推动了茶旅一体化发展。(据石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