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村相融新模式 蒲江甘溪做强竹茶产业

发布时间:2014-11-27    热度:

    (詹晓艳 记者 江俊 摄影 刘杰)11月27日报道 “竹海茶山明月窑,蒲江甘溪镇依托特色产业, 打造“一村一张新名片”,其中竹茶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甘溪镇镇长王永建介绍,该镇将做强竹茶特色产业,实现产村相融发展新模式。

    因地选优 做大“竹文章”

  “快到这边来挖,这边有好大一片哦!”自2014甘溪—小鱼洞雷竹笋品鉴会开幕以来,不少都市人远离喧嚣,来到宁静的甘溪镇,观光春笋园、体验采挖竹笋、购买特色农产品、品尝农家美食。

  “雷竹产业是我县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目前也成为我镇第二大产业。”甘溪镇镇长王永建介绍,甘溪镇根据特殊的地理位置,提出以笋用竹产业改造荒山荒坡、低产农田的思路。通过到外省特色笋用竹产业发展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最终选择了细叶乌头雷竹为主要种植品种。经过引种在明月村进行试验,因地制宜摸索出了适合甘溪气候条件的笋用竹栽培管理技术。

  “我们甘溪被称为‘西部雷竹之乡’,是成都市最大的雷竹笋生产基地。”甘溪镇明月村81岁的汪开秀老人向记者介绍,种雷竹投入少收入高,她家三亩竹园,今年净收入达一万多元。

  如今,甘溪镇以明月村为核心,带动新民村、龙泉社区,雷竹产业成为三个村(社区)的主要产业发展,全镇种植面积已达10000余亩,目前投产面积约5000亩,出产鲜笋2500吨以上。为了更好地发展,甘溪镇实施品牌战略,注册“甘溪雷竹笋”品牌,迅速占领雷竹品牌市场;开展雷竹 “三品”生产基地认证,如今认证有机雷竹笋基地2000亩。

  公司+农户 筑起“茶业链”

  “我们现代农民过的日子比城里人还舒服!”藕塘村9组茶叶种植大户刘平告诉记者,茶叶是他家的主要经济来源。蒲江县依托十万亩茶叶基地建设和茶叶龙头企业,为茶农提供技术,上门回收茶叶,村民还能在茶厂上班。“工作轻松无压力,又不用远离亲人背井离乡,很巴适!”从刘平神采奕奕的表情中,记者看到他生活的惬意。

  早在发展雷竹之前,甘溪的茶业发展已具规模。如今,甘溪镇在国道108线以南的箭塔村、藕塘村、泉滩村全面种植茶叶,种植总面积1.5万多亩,品种以福选9号、福鼎大白、名选311、名选131等优质茶为主。甘溪镇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健全茶农和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甘溪茶产业档次。

  茶叶种植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上游茶叶加工企业的发展。甘溪镇先后建立起2个茶叶加工企业,10多个茶叶加工作坊,产品销往眉山、成都、云南等地。

  “打造特色农业成为甘溪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路子。”甘溪镇镇长王永建介绍,甘溪采取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2011年至今共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近200万元。下一步,甘溪镇将实施“文化创意旅游”,将文化创意融入乡村旅游产业当中,结合明月国际陶艺村建设项目和新农村发展,加快竹、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

    依托竹茶产业 做强产村相融新模式

    镇长王永建介绍,按照镇党委的部署,我们将以“竹、茶”产业为基础,加快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产村融合发展模式。

   据介绍,今年下半年甘溪镇已聘请专业职业经理人对合作社进行管理,进一步增强合作社凝聚力和示范带动作用,拓展雷竹产品销售市场;继续开展有机雷竹笋基地认证,完成有机雷竹笋认证面积2000亩,使全镇有机雷竹基地认证面积达4000.00亩;积极筹备参加6月份省林业厅举办的林产品招商推介会,吸引竹笋深加工及竹编工艺品加工企业前来投资建厂,完善雷竹产业链条。

   依托“10万亩”茶叶基地建设,保持好现有茶园基地规模,做好甘溪标准化茶叶基地建设,打造以甘成路沿线核心的茶叶示范区建设,建成优质生态茶园600亩;在藕塘村实施茶林混植5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