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忠县新生镇钟坝村海拔900米的望水古街附近,出产一种叫“火钳春”的茶叶。
这种茶刚从田里摘下时,一叶一芯,形状很像农村烧火用的火钳,故名。
传说四五百年前,村子建立初期,一位村民回家途中无意间发现一种味道清香的茶叶,经过多年精心培育,才有了此茶。1984年,“火钳春”改了个很喜庆的名字:叫“寿星眉”。
都说高山云雾出好茶,好茶则离不开炒茶人。今年52岁的王长林就是其中之一,他沿用祖辈传下来到古法炒茶已有35年。
古法炒茶,对采茶的时间和手法都很有讲究。清明节前就要上山采茶,只采一叶一心,采下来的茶青两个小时内一定要送到家。茶到家后,先放到簸箕内进行摊青和摇青,等到轻揉茶叶不碎、茶杆不断时,入锅杀青。
这时,控制火候成了关键,需要炒茶人在锅底不断加入准备好的松叶。炒完第一遍后,将茶青拿到有纹路的青石板上朝一个方向揉捻,这时力度把控很重要,力度过轻可能成不了形,过重又会把茶叶揉烂,好的炒茶人则能精确把握。整个炒茶过程要耗时8个小时左右。
“纯手工炒制的茶口味纯正,香气浓郁。”王长林说。手工炒制的“火钳春”茶叶上的白色绒毛清晰可见,像老人的眉毛一般,且外形完整、色泽鲜亮、口感清醇、香气怡人,这是王长林引以为豪的手艺活。可如今,村里会手工炒制“火钳春”茶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多数都是50岁以上的人。
80年代,附近的茶厂逐渐增多,大多的茶厂都用机器制茶,1个小时就能将茶青变成茶叶。相比于此,手工炒茶由于产量低、人工成本高、耗时长、揉捻耗费体力等原因,少了许多年轻手艺人。
“现在经常有人专程到村里来买手工‘火钳春’茶,这说明这门手艺还是有市场的。”王长林有些落寞地说。
通讯员 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