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是全国三大茶马古道的中线源头,是湖北鄂南幕阜山名优茶及边销茶板块基地,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青砖茶之乡和中国米砖茶之乡。近年来,赤壁市围绕“擦亮百年品牌,延续百年茶香,打造百亿产业”目标,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延伸茶产业链,砖茶产业焕发青春。赤壁市砖茶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和现实图景给我们很大触动,其“重振万里茶道、挖掘千年茶史、打造百亿茶叶、造福亿万民众”的思维和路径,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一、赤壁市砖茶产业发展特点
一是种植规模大。201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到12.3万亩,茶叶年产量2.69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5亿元,位居全国100个重点产茶县市第11位,砖茶销售市场占全国近40%的份额。
二是加工能力强。现有茶叶加工企业32家,其中规模企业18家,精制加工机械2300余台(套),采茶机361台(套)。规模较大的有羊楼洞茶业有限公司和赵李桥茶厂,年生产能力均在万吨以上。
三是产业链较全。赤壁市大力实施“六百工程”,即建百里茶叶走廊、培育百家茶叶企业、建设百亩茶叶专业市场、在全国十大城市打造百个大型营销窗口、发展百名销售精英、培育百名生产加工科技人员。青砖茶、米砖茶和茯砖茶畅销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等二十多个省市,远销英国、美国、欧盟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是品牌效益高。现拥有“川”字牌青砖茶品牌、“羊楼洞”老青茶品牌、“松峰”名优绿茶品牌三大品牌。其中“羊楼洞砖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通过欧盟与俄罗斯联邦市场相关认证。赵李桥茶厂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先后获QS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认证、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川”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二、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及做法
(一)政府驱动,全民动员,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赤壁砖茶产业重新崛起,与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政策、资金支持密不可分。赤壁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茶产业发展局,编制了《赤壁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赤壁市茶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关于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建立了茶产业发展联系会议、市直部门对口联系帮扶茶产业发展等制度。同时设立总额为7500万元的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还将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优先用于青砖茶原料基地开发建设。这些都为砖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规划引领,科学布局,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赤壁茶产业布局规划可以简短概括为“两带两集两网一线”。“两带”即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茶叶生产加工开发带;“两集”即茶产业集群、茶产业集聚区;“两网”即茶叶产地交易网络、茶叶销地交易网络;“一线”即建设一批集茶文化、民俗、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精品线路。这样的布局既兼顾了当地气候、土壤条件、资源优势及茶产业现状,也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全产业链条。
(三)建设高效基地,培植产业龙头,聚集产业优势。赤壁将龙头企业作为促进茶产业科技创新和提档升级的主体来抓,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研究基地+茶叶协会+交易市场+营销队伍”的产业模式。如羊楼洞茶业公司旗下就有1.5万亩茶园基地,赵李桥厂也正在推进1000亩茶园。由于龙头企业的强势加入,改变了过去传统企业那种小而全、散而乱的经营管理方式,茶园基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生态化建设,茶叶加工实现了机械化、标准化和清洁化现代企业经营模式。
(四)服务促动,标准生产,提高产品竞争力。营销界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赤壁市大力推动赵李桥茶厂、羊楼洞茶业公司参与起草制定国家老青茶原料质量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用以规范指导砖茶标准化生产、加工。全市推出了《赤壁市茶叶水泥晒场建设标准》、《赤壁市茶叶初制加工厂建设标准》、《赤壁市低产茶园改造操作标准》、《赤壁市新建茶园建园标准》等相关生产建设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是赤壁市砖茶在市场具有话语权和竞争力的关键。
(五)整合品牌,挖掘文化,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赤壁将品牌文化视为产业提升层次、拓展市场、增强竞争力的最重要一环。一是将218家茶叶加工企业整合为38家,一次性注册申请保护历史品牌71个,同时鼓励企业多元化开发产品结构,提高自身竞争力。目前已推出各类新产品68个。二是广泛收集流失民间、有价值的茶文化传说、历史典故,邀请学者、作家深入挖掘、考证和整理,撰写文章和剧本,延续茶文化历史文脉。先后出版了《历史老照片——洞茶映象》、《欧亚万里茶路寻源——羊楼洞传奇》等书籍。三是以三国赤壁文化和羊楼洞茶马古道为背景,开发建设茶文化体验区,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四是积极参加各类茶博会和经济推介会。今年6月,羊楼洞砖茶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并与俄罗斯签订连续5年战略合作协议,在蒙古、俄罗斯建立了跨国公司,砖茶成功进入当地1000多家超市和销售网点,打开了万里茶道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销售市场。
三、我市茶产业的比较优势
相比赤壁,我市武当道茶无论是自然资源、环境条件,还是文化底蕴、品牌知名度,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具有优质安全的茶资源优势。我市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是中国茶叶主要发源地、世界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的核心区。区域内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条件优越,是国家农业部确定的优势茶叶产区,湖北省著名高香型绿茶基地和有机茶产区。2013年,以土关垭、浪河、牛河、三官殿、盐池河及江北的大沟等乡镇为主,我市拥有茶园面积6.23万亩,其中可开采面积3.2万亩,乌龙茶基地面积1.5万余亩。这些丰富、优质、安全的茶叶资源,为我市加快茶产业振兴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具有底蕴厚重的茶文化优势。历史上,武当道茶与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寺院禅茶并称于世。茶神炎帝神农、茶祖诸葛亮都曾在鄂西北秦巴武当山区活动。古代武当有神仙家、名道尹喜、尹轨、殷长生等在武当山地区采茶饮茶,修性养生,追求长生不老。药王孙思藐、武术泰斗陈抟、武当武术祖师张三丰、明代医圣李时珍等在武当有许多采茶研茶、饮茶论道、修性养生的传说。明代20万能工巧匠大修武当14年,更为武当山带来优质茶种,武当道茶一度成为皇室贡品。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举世瞩目,武当道茶随之美名远扬,已与武当武术文化、宫观道乐、道教医药、丹江碧水融为一体,成为一张闪光名片。
(三)具有历史悠久的茶品牌优势。武当道茶据其独特的制茶工艺,产生了“武当银剑茶”、“武当针井茶”、“武当太和茶”、“武当奇峰茶”、“武当功夫茶”五大传统系列产品,通过欧盟有机食品国际认证和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一度畅销海内外。近年来,我市“牛河”凤凰绿羽、“武当关”牌武当碧叶茶获得有机茶认证。其中“武当关”牌武当碧叶茶被评为湖北省“二十佳名优茶”,干茶色泽翠绿,开汤后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栗香持久,滋味鲜爽回甘,为国内绿茶之精品。2010年8月,武当道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1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武当道茶”品牌价值被评估为12.74亿元,名列全国第18位,湖北省第一位。2013年,武当道茶品牌价值评估达14.57亿元,名列全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首。
(四)具有市委政府支持的政策优势。在茶叶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绿茶在湖北,湖北绿茶在武当山。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和十堰市委、市政府联手强力打造武当道茶,全力支持武当道茶品牌整合及打造、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使武当道茶知名度和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武当道茶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区域公用品牌”、“中国第一文化名茶”两块国字号殊荣。我市也明确将茶叶产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培育,重点打造土关垭镇“中国道茶城”,从今年起,连续三年,市政府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武当道茶城建设。如今,武当道茶公司开发出口红茶2万多斤,填补了鄂西北茶叶出口的空白,神武道茶公司也开发出了武当青砖茶。今年4月,邀请有关媒体、茶商参与武当道茶采制技能比赛暨鉴评活动,为武当道茶宣传造势。
四、振兴我市茶叶产业的对策建议
我市茶叶产业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依然存在茶园规模不大、标准化水平不高、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不足、品牌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应借鉴赤壁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我市生态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促进茶产业加快振兴与农民增收致富双赢。
(一)坚持政府引导,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一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管理。应借鉴赤壁产业布局方式,加快构建以武当道茶城建设为中心,形成道茶核心区和优质高山区的茶叶生产区,加快完善专业生产加工网络和流通销售交易网络。出台龙头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社经营、基础设施配套、标准化基地建设、土地流转等激励政策,在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推广、新品牌创建方面实施以奖代补,推动茶叶产业集群式发展。
(二)建设规模园区,推进标准化生产。做大茶产业,离不开大园区、大企业、大流通,更离不开优良的茶品质。因此,茶叶的标准化生产和加工至关重要。一是按照统一规划、规模连片、集中建设的原则,尽快通过招商开发、承包商开发、土地流转等途径,引进龙头企业或大户经营。二是通过武当道茶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进行标准化栽培,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三是尽快建立良种茶苗繁育基地,加快改造茶叶低产园茶园。四是尽快制定和完善武当道茶产品质量标准、安全生产技术规程、产地环境标准和茶叶加工贮运、包装质量标准,使之与市场接轨。五是定期举办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专业培训班,培养一批种茶制茶能手和营销管理人员。大力开展茶艺师、茶叶加工技师、评茶师资格认证,提高茶叶产业从业者素质,推进茶产业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三)培植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把道茶产业振兴的任务赋予龙头企业。一是引进有资金实力、有技术支撑的大企业。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或通过兼并重组、产权转让、增资扩股、合资合作、上市融资等方式理顺产权关系,推动攀大附强,实现资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实施扩能改造和技术创新,大力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用品、茶机械、茶包装等,做强精深加工产业。三是以引导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校联合,进一步研究发掘茶的药理功效和保健功能,引进关键技术,加速高香绿茶、红茶、砖茶新品种和系列产品开发,建立校企科技合作平台,提高茶产品研发能力。
(四)完善产业链条,增加综合效益。按照龙头企业+农户+地理标志+QS认证+专营店+维权监管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一是发展中介组织。坚持“民有、民营、民受益”原则,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组建道茶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行业管理作用,扩大产业规模,规范市场流通,拓宽销售渠道。二是建立交易市场。将武当道茶城建设成为全省茶叶流通的重要集散地和重点消费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武当道茶生产、加工、销售、展示中心。鼓励和支持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与省内外大型茶业批发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支持重要旅游景点设立武当道茶优质茶产品专营点。三是建立电子商务网站,推动茶叶在线上线下交易,提高武当道茶市场覆盖面。
(五)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竞争能力。品牌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场核心竞争力和无形资产。一是打好地理标志产品这块“金字招牌”,强化地理标志保护意识,实行地理标志许可使用制度,扩大特许经营范围。二是积极开发武当道茶子品牌,着力突出水都文化、武当文化、太极养生文化、茶艺文化,挖掘“源自丹江口”、明清皇家贡茶、南水北调等文化内涵,做好茶、水结合文章,提升自有竞争力。三是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茶博会和交易推介,举办武当道茶节,以节会扬名。同时借助对口协作平台,提升道茶在北方市场的占有率。四是积极开展武当道茶文化的挖掘和推介工作。收集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歌、茶舞、茶诗、茶联,或编排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节目,组建茶艺表演队,举办茶事文化活动,延续茶文化历史文脉。五是推进茶产业与文化、体育、旅游观光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借力发展、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