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翻开每一部分都可以闻到茶香。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产茶和饮茶的国家。我国人民的生活和茶息息相关,“百姓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被视为健康的饮品,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
福建是我国产茶大省,种茶、制茶、饮茶、贩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可称为茶之乡、茶之祖、茶之缘、茶之韵。福建盛产名茶,我国的红茶、乌龙茶、白茶与茉莉花茶均发源于此,福建一南一北拥有两大世界名茶,南有安溪铁观音,北有武夷山大红袍。我赠给铁观音的一句话是:“不冷不热20斤”,我也赠给大红袍一句话:“忆当年六棵母树五百年流芳,看今朝数亿红袍千万里飘香。”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是闽省胜地,物华天宝,独领风骚。武夷茶在唐代就以“晚甘侯”著称于世,宋、元时期,茶成为上层社会奢侈品,武夷茶进入辉煌时期,被列为贡品。元代朝廷更在九曲溪四曲之畔设立了御茶园,成为元明两代贡茶中心。16世纪,武夷山创制出了乌龙茶和红茶,成为这两大茶类的发源地。康熙年间,武夷茶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的欧洲人把武夷茶作为中国茶的总称。在闽台关系中,武夷茶和台湾茶渊源深厚,据连横《台湾通史》载,嘉庆年间,台湾引种茶最早是由祖国大陆福建武夷山传入的,现在成为台湾农业的一大产业。
武夷茶以大红袍为代表,“六棵母树”出类拔萃,品质高贵,但长期以来囿于“贡品”小圈子里,只和贵族阶层发生关联,“五百年流芳”的历史太漫长了。前年,在武夷山考察,我说过,大红袍母树已经是几百岁的“老人”,应该颐养天年了。在时代的视野里,传统的武夷茶如何与大市场接轨,这是一个课题。值得欣慰的是,武夷山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一是上世纪80年代攻克了品种难题,现在大红袍种植面积得到很大发展;二是传统制茶技艺得到很好传承,大红袍工艺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主打大红袍,把它作为茶产业发展的旗帜,做强做大武夷茶。
近年来,武夷山着力发展茶产业,开展一系列运作是有效的,取得了很大成绩。茶旅结合,持续运作,借助名山效应推介武夷茶,借助名茶品牌推动旅游,使茶旅互为促进,共同发展。停采留养母树大红袍,对其实行科学管护,大红袍母树绝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武夷山借助国家博物馆平台,展示乌龙之祖大红袍。可以说“数亿红袍千万里飘香”,反映出武夷山茶产业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继创作出版《铁观音的王国》之后,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省作家协会组织我省作家,深入武夷山采风,和当地作者一道,创作了《大红袍天下》一书。该书以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千百年来武夷茶有影响的人、事、物作了描绘,内容涵盖武夷茶的历史文化、名流显宦、商业贸易、生态环境、发展历程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一部了解大红袍、认识武夷茶的书籍,值得大家一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作为“国饮”将为越来越多人所需求,期望武夷山再接再厉,继续提升茶产业品位,弘扬茶文化内涵,加速推进茶旅发展,打造福建名茶品牌,成为海西茶产业的一个重要支撑。
茶是产业,茶是农民增收的渠道,茶是文化,茶是和谐饮料。武夷山把大红袍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使之成为打造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地方财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柱,值得各地借鉴。期望我省各地抢抓机遇、发挥特色、不懈努力、科学发展,扩大闽茶在海内外市场的影响,共创海西茶叶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