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棵近400年树龄的古茶树,由一个专业的技术团队负责养护已经长达7年。这6棵古茶树,参保保单1亿元人民币。事实上,正是在这几株长在岩壁上不起眼的灌木,造就了武夷山市今天红红火火的茶产业。据了解,2012年,武夷山市年产成品茶7300吨,产值15.33亿元。
“五月份你来,武夷山一大半人都在为茶叶忙活着。”11月22日,武夷山市茶业局产业股股长叶元高高级农艺师说。
6棵珍品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武夷岩茶,其品质品牌象征是大红袍。大红袍母树生长于福建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之上,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
“你看,茶树上方的岩壁上有毛竹成林,会带着岩顶长年风化所积累的养分,随涓涓滴水细流渗透下来;常年雾气缭绕,母树背后的岩壁能够挡住猛烈阳光,反射的太阳光线又会补给母树以光合作用,得天独厚的水、土、温、光、气等方面因素综合形成的小环境……”一到大红袍母树景区,叶元高就开始介绍起母树之所以能够出产顶级好茶的科学原因。
这几棵母树每年吸引不少茶叶栽培专家前来参观研读。“很多地方效仿这种微环境种茶,效果都挺不错的。”叶元高说。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根据《世界遗产公约》,母树“大红袍”既作为“主要自然景观”,又作为“文化遗存景观”,成为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中国人民保险(放心保)公司就与武夷山市政府正式签订保单,以1亿元人民币的产品责任保险方式承保6株大红袍母树。
自唐朝以来,大红袍即为皇家世胄所爱,普通人很少能够喝到。大红袍母树产量极少。少到什么程度呢?在献给乾隆皇帝的礼单中,曾有“碧螺春20斤,龙井30斤、大红袍8两”的记录。在武夷山,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当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送了4两大红袍给他。尼克松似乎面露不悦,周恩来打趣说,主席已经把“半壁江山”都送给你啦!
大红袍屡创天价。1998年的首届中国武夷(000797,股吧)山大红袍茶文化节上,,有富商以 15.68万元的高价竞得20克母树大红袍;2005年第7届武夷山茶文化节,20克武夷山母树大红袍又拍卖出20.8万元的天价。
2006年,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决定以留养为主,让母树休养生息,停止采茶。2005年5月3日最后一批采制的母树大红袍20克,于2007年10月18日被送进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
茶产业的繁荣问题
虽然停止采摘母树大红袍,但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武夷山大红袍就通过扦插繁殖成功,并在当地广泛种植,至今已发展到4万多亩。
2002年6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出台了“大红袍”强制性国家标准。此后“大红袍”开始大批量生产,通过无性繁殖的茶树采制的茶叶保持了母树优越的品质特征。
但武夷山茶人陈行春记得,武夷山茶知名度提升是从2006年开始。当年,武夷山市带领制茶企业在北京举办了“浪漫武夷·风雅茶韵”的推介活动。2008年开始,武夷山每年举办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近几年政府力度大,加上我们基础好,又是旅游景区,来的人走时都会带几盒茶叶,武夷山茶产业算是发展起来了。”陈行春说。
据当地茶业局的统计数据,2006年,武夷山茶业产值约为9500万元,到2012年,达到15.33亿元。茶叶产业的兴旺也让当地茶农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七八年前武夷山当地人有辆摩托车就算条件不错的了,而现在满大街都是本地茶农、茶商的宝马、奔驰车。
然而,今年以来,南平市传出要改名为“武夷山市”的动议,让现在的武夷山茶商们很紧张。“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整个南平的茶都可叫武夷岩茶啦?”他们担心这会让真正的武夷岩茶品牌被稀释。
但《闽北日报》总编辑杨鸿认为,这种担忧没有必要。理由是武夷岩茶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划定的产区不会因为名字的改变而改变。真正需要做的是加大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力度,设立由质监部门把控的“茶标制度”。
不过,在武夷山经营几十亩茶山的王新南倒是不担心这件事。更让他头疼的是,他最近绞尽脑汁为自己的茶叶想出来的品牌名字,基本上都被注册过了。
叶元高告诉记者,武夷山现在已经有2249个茶叶注册商标,还有1700多件在备案,所以再要想个新名字出来,越来越难了。(编辑 吴红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