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萨伊纳伊保护区深山古树野生木岩茶精选高海拔深山野生及原生态稀有绿色健康食物,以原始手工方法炒制,条形自然柔顺,追求原生态,是云南少数民族上等生活禅茶,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暖的季节是采茶的季节,花开的时候是品茶的时候。一袭僧衣,一盏禅茶,独坐在岩石上,看海、看云、品茶、禅定。
佛如何是佛,茶如何是茶!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述:“普陀老僧,贻余小白岩茶一裹,叶有白茸,论之无色,徐饮觉凉透心腑。”僧曰:“木岩茶至上六斤,专供(观音)大士,僧得缀者寡矣”
水是流禅的,茶清灵。浮生若茶,一叶一如来的佛性需要冲泡才能释放前生深蕴的清香。
禅茶一味的意境独一无二。
2 |
古法铁釜手工炒制高山古树绿芽,史为禅茶及贡品
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曰:“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芽。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诗中“斯须炒成满室香”、“自摘至煎俄顷余”,说明了采下的嫩芽叶,经过炒制,满室生香,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
萨伊纳伊保护区滴水岩瀑布源头前行三里有峰名曰狮子山,山顶曾遗存宋代寺庙,据载寺名:木岩寺。因寺名木岩,故寺中所产茶曰:木岩茶。古老相传,每年雨水节气过后直至秋分,寺中僧人将寺后茶树嫩芽摘下炒制,僧中方丈在第一釜茶制成时会邀请部落头人三五人等,竹炉燃烧梨木炭,炉上置寺中日常香案所供奉净水钵,内盛滴水岩山泉,待水沸,微凉后投茶其中,芽叶徐徐展开返翠,茶香随水雾弥漫殿中,渐渐整个狮子山头木岩寺都是清甜的茶香,禅意悠长!如今木岩寺已残失,但当地遗存下来的宋代制茶饮茶之法代代相传,沿袭至今。遗址处参天古树铭记着当年木岩寺茶被作为进奉朝廷贡品和供奉佛祖供品的辉煌!
1 |
花傈僳族古老的采茶、饮茶方式
明代张源《茶录》在“造茶”、“辨茶”中记述:“新采,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俟锅极热,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撤入筛中,轻团那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火,焙干为度。”这是古代记录炒青绿茶的制法,如今,花傈僳族仍保留这样的古法铁釜手工炒茶方法。
喝茶时,将煨茶陶罐放在火塘边上烤,待陶罐热了,放入油和大米慢慢烤,大米微微发黄后将炒制的茶叶揉碎放入罐里烤香,然后逐步加入烧开的山泉水,在火上煎煨,待茶香四溢时放入食盐、青花椒、蜂蜜等再煎片刻,便将汤汁倒入碗中饮用,茶汁入口,芳香醇厚,香、麻、咸、辛、甜“分层”留“痕”舌尖,使人顿觉神清气爽,浑身轻松。早上煨茶可将罐里米、茶等倒入碗中当作早餐,别有风味。
这种习俗在大山深处保留至今,直到2012年联合国环保及文史专家考察萨伊纳伊自然保护区时才意外发现,古老的傈僳文明中保留着宋代皇家的饮茶传统,傈僳族煨茶习俗属宋时饮茶方式,沿袭唐代制茶法,虽年代久远,仍保留唐朝到五代的遗风。.
自然的禅意
佛茶临梵天,清高幽香;闻法音,通达禅意, 沸水一注,翠绿氤氲,香气芬芳,茶客自是一饮三叹。
梵我一如,是一种包容,也是一种随意自在的境界。
吃茶去!
饮的是自然的宁静和谐,品的是天地人合一的心境,禅的初机就在入定的灵台萌动。
从来佳茗似麻姑,自古高僧爱斗茶。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圣陆羽从小生长在寺院,对茶道耳濡目染。他在《茶经》中记载,茶味至寒,最益精行俭德之人。僧无事,坐禅的时候,茶是生津止渴、提神益思的圣物。当年禅宗初祖达摩面壁时,口噙茶叶,使气清,使神朗,渐入三摩地境界。
粗茶淡饭之粗茶
云南有得天独夺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茶树生长。茶谚曰:“高山云雾出名茶”。云南省地处高原,但纬度较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土壤中又富含有机质,告别适于茶树生长,有利于茶树的芽叶长期保持鲜嫩,进行光合作用,增加养分的积累,提高了茶叶中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咖啡碱、多酚类、芳香油等有效成分的含量,因而云南茶叶的内在品质特佳。
萨伊纳伊木岩茶选用世界原生文化与自然保护区萨伊纳伊海拔2300米以上的野生高山大叶种1芽至2叶茶青为原料(花傈僳族人千年饮用的传统茶叶),采用原始铁锅煎炒、传统手工搓揉,控制了酶的活动和多酚类的氧化,防止了芽叶发酵,保持了茶叶的绿色,色泽碧绿油润、汤色碧绿明亮、口感清甜且带天然花香等特点。
《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是说春秋时,晏婴在景公时(公元前 547~前490年),身为国相,饮食节俭,吃糙米饭,几样荤菜以外,只有“茗菜而已”,类似今人所谓“粗茶谈饭”现代科学证明这其实是一种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萨伊纳伊木岩茶是原始手工方法炒制,条形自然柔顺,追求原生态,不苛求造作的规整统一。我们推崇的是健康、简单随性的生活方式,粗茶淡饭、禅意生活。
1 |
关于萨伊纳伊原生态自然保护区
萨伊纳伊自然保护区位于滇西北高原区,丽江华坪境内的深山峡谷中,最高海拔3198米,最低海拔1015米。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为19.8度,全年无霜期303天。萨伊纳伊具有方圆100平方公里独特的地理和小气候环境,形成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几乎集中了亚热带、温带、暖温带、寒带的动植物种,为国内罕见。草本植物繁茂,野生药材品种繁多,鸟兽类资源十分丰富。保护区有国家一二级及其它保护动植物数百种。周围100公里内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源,原始森林茂密,人迹罕至,保持天然纯净。
萨伊纳伊自然保护区不但风景秀美,而且大山深处生活着一个古老神奇的少数民族华坪傈僳族。据傈僳族叙事史诗《创世纪》及唐人著述的《云南志》等史料记载,公元前后已有花傈僳居住,是最早的土著民族。 萨伊纳伊保护区是公认的傈僳族发祥地,是傈僳族向其它地方迁徙、征战的大后方,是傈僳族休生养息的地方,目前保护区内保留着诸葛亮南征时的遗址、忽必烈南征时驻兵的营盘山、傈僳历史上的蛮王的公寨母寨,清代花傈僳唐贵起义遗址以及茶马古道的重要交通要道和集市-团街, 花傈僳是一个世代眷恋着大山的少数民族,居住在海拔1600—2700米的地区。他们长期与大自然休戚与共、生息繁衍、依山而居、傍溪而牧、勤耕织、善歌舞、纯情质朴,千百年来,花傈僳保留了独特神秘的民族原生文化,至今仍是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状态,砍树烧柴、伐木拓荒耕种。
萨伊纳伊保护区中海拔1700米以上的深山出产多种健康食材,此区域山高、天蓝、树木繁密,适合多种珍贵食材的生长。千百年来,居住在此的花傈僳族世世代代以深山中的野生食材作为传统食材,繁衍生息,所出产的蜂蜜、茶叶等等更是当地土司、头人奉献给活佛的贡品。
2012年,萨伊纳伊以独特的自然优势和人文风俗,得到联合国及多个国际组织认可,并授予“世界原生态文化与自然保护区”称号。
2013年,萨伊纳伊系列食材通过国际绿色产业协会绿色食品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