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千姿:武夷大红袍红天下

发布时间:2009-11-23    热度:

  八闽千姿:武夷大红袍红天下 
 
  随着中央电视台播出五集电视片《武夷山茶文化》,被誉为“国茶”的武夷大红袍悄然间开始走红起来: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攀升。

  此间茶界人士告诉记者,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大红袍的价格就呈几何级数增长了。 

  大红袍武夷岩茶中的顶级茶品,古今中外素享盛名。所有的大部头茶著中都有她的绰约身姿,流传着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载记着内涵丰厚的诗词文赋。据说,清朝乾隆皇帝品后诗兴大起,发出了“就中武夷品最佳,香气清和兼骨鲠”的感叹。

  业内人士分析,大红袍大红起来,和武夷山人用心善待是分不开的。

  国家批准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文本,认定武夷岩茶产于“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武夷山的地形、生态、土质、温度、雨量、湿度、日照、云雾等因素,均非常适宜种茶。有明代学者早就说过:武夷山具“灵秀之气”、“土气宜茶”。大红袍立于其最佳之境,“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自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古今武夷山人视岩茶如珍宝。古时茶园必用石头垒砌围护,甚至单株之茶也围筑成盆景;每年必定要下挖土、平山、锄草三道工夫,那时没有化肥,只靠填客土、盖绿草以提高地力,有虫时只用山中草药喷洒。如今,随着茶园面积扩大,产量提高,过去那些办法是很难行通了,但茶农在施化肥、喷农药时,大都讲究科学,特别是对大红袍等极品茶园的管理更是慎之又慎。

  而且,他们增强了精品意识,不盲目追求产量,所以一年大多只采摘一次,多则二次,以提高青叶的内含物,保护茶树良好生长;科学施肥,以减少化肥、农药残留。可以说武夷岩茶大红袍是环保、生态、卫生、放心的饮品。

  武夷岩茶工艺独到,特别是大红袍制作工艺复杂,时间冗长。传统的工艺有倒(也叫晒)、晾、摇、抖、撞、炒、揉、初焙、簸、捡、复火、分筛、归堆、拼配等十多道工序。关键的制茶师傅要会“看青做青”、“看天做青”,这是电脑也难以为之的。所以,其工艺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武夷山茶厂大多已改用机器制茶,但是其机制原理仍和传统工艺相承、相通。

  泡饮武夷岩茶大红袍,更是讲究功夫。大红袍作为典型、传统的武夷乌龙茶之珍品,其冲泡方法采用的是功夫茶艺,既富于文化内涵,又有观赏艺术价值。对此,《武夷茶艺》已作了挖掘整理。而品茶时,大红袍与其他武夷岩茶一样,“重在吃水”、“以味取香”、“讲究岩韵”,因此要细心、静心、投入。凡此种种,又进一步提高了大红袍的内质,丰富了大红袍的文化内涵。

  目前,武夷大红袍茶园仅十万亩、产量六千吨,涉茶产值将近四亿元人民币。受产量的限制,作为大红袍产地的武夷山市提出,“以提升茶产品质量为核心,努力使武夷大红袍成为集先进性、科学性、营养性为一体,引领消费的高端食品。”(郑长灵)